在 7/28 的 Two Money Lovers Podcast EP71中,我們會介紹一個個體經濟學專有名詞:獨買(Monopsony),通常較常發生在要素市場中。
在這種市場結構中,只有一個買方,而多個賣方提供商品或服務。這樣的市場結構賦予買方很大的議價能力,因為賣方無法輕易找到其他買家,因此賣方在價格和條件上處於劣勢。獨買市場的典型例子包括政府作為唯一買家的情況,如軍事裝備、公共教育和醫療服務等領域。
臺灣健保局作為獨買市場的例子
臺灣的全民健康保險(簡稱健保)制度自 1995 年起實施,由健保局(現為中央健康保險署)統籌運作。健保局在醫療市場上擔任唯一的主要支付者角色,形成典型的「獨買市場」。此制度對臺灣的醫療體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對醫院營收和醫師的工作環境與待遇。
健保局對臺灣醫院營收的影響
議價能力: 作為唯一的主要支付者,健保局具有強大的議價能力,能夠控制醫療服務的價格。醫院和診所無法拒絕健保局的支付標準,因為這是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健保局通過費用支付標準(Payment Standard)來規定不同醫療服務的報酬,這對醫院的財務狀況有直接影響。
預算控管: 健保局採用總額支付制度(Global Budget System),每年對醫療服務的總支出設定上限。這意味著,當醫療需求超過預算時,健保局會進行費用調整,減少支付標準。這樣的控管措施雖然能有效控制整體醫療支出,但對醫院而言,意味著收入的不穩定性增加。
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數量: 由於醫院的收入受到健保支付標準的限制,為了維持運營,一些醫院可能會選擇增加病患數量,縮短就診時間,或進行更多的低成本高報酬的醫療程序。
健保局對醫師的影響
收入與工作量: 醫師的收入與醫院的營收密切相關。在健保支付標準下,醫師的薪酬受到限制。雖然健保制度保障了醫師基本收入,但相較於一些國家,臺灣醫師的收入相對偏低。為了彌補收入不足,醫師可能需要加班或增加看診量,這導致工作壓力和負荷加重,進而影響醫師的職業滿意度和工作質量。
醫師流動: 受健保支付標準和醫院經濟壓力影響,一些醫師選擇離開醫院,轉向合夥診所或自營診所,尋求更高的收入和自主性。這導致公立醫院和大型醫院的人才流失。
專業發展: 在健保制度下,醫師需要應對大量的病患,這影響了他們進行研究和專業發展的時間與機會。醫師可能較少有時間參與學術活動或接受進一步的專業訓練,這對醫學知識的更新和專業技能的提升造成了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