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日國內幾個經濟智庫公布的經濟指標來看,國內經濟隱約已有「見頂」將下滑的跡象,到底這是短暫的頓挫,還是過了景氣高峰後的下降,值得政府在不斷吹噓經濟是近20年最佳之餘,多加注意關切。
台經院上月25日公布的廠商調查結果,8月製造業和服務業營業氣候測驗點同步下滑,其中製造業更創13個月新低。台經院根據一波景氣循環從谷底到高峰需要30個月時間推估,這波景氣循環的高峰是在今年8月出現,接下去就會往下走。因此對8月調查數據下滑,認為可以是擴張的景氣已由高峰要往下走了。
同樣的是中經院公布最新的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及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NMI),兩者皆是下滑,雖然數字仍在代表景氣擴張的50%以下,但擴張速度是近年最慢;此外,製造業對未來半年景氣的看法,從過去連續30個月的擴張轉為緊縮。
此外,由官方的國發會發信的景氣燈號,也在6月由原來的綠燈轉為代表景氣趨弱的黃藍燈,之後國發會推出「改版新燈號」後,雖然燈號回復綠燈甚至出現黃紅燈,但因才改版因此參考價值尚有疑問。
但台經院、中經院等民間經濟智庫所作的廠商調查與領先指標,都同樣出現經濟景氣見高峰將下滑的跡象,是值得注意;同時,國外如中國、歐元區等最新的PMI指數也都下滑或創近2年新低。
而除了數據指標出現反轉跡象外,產業與企業方面,也出現榮枯不定的現象。例如,外界看到台積電、華邦電大舉擴廠投資的同時,也看到綠能、華碩、宏達電等科技業者出現縮減、裁員;在商辦大樓出租率走高的同時,又見到許多商業菁華區的老店關門、空店面增加,導致今年台北幾個菁華商業區店面空置率較過去走高。在誇耀失業率走低的同時卻發現,就業人數增加趨緩、新增的就業崗位其實較過去少得多。
對未來景氣的疑慮,除了來自景氣循環時間的估計外,最主要的是中美貿易戰持續擴大,可能對全球貿易與經濟造成衝擊,台灣出口是經濟命脈,更兼在全球價值鏈中整合程度高,因此被認為與韓國、新加坡一樣是受衝擊最大的國家。雖然近期經濟部宣稱要讓「鮭魚返鄉」、吸引台商回台投資,但成效如何仍要再觀察,因為過去馬政府時也曾有吸引台商回台投資的方案,但最終真正落實投資的金額,遠遠低於計劃預期。
不過,對台灣未來經濟的挑戰,尚不僅於貿易戰帶來的衝擊。明年起基本工資再次調漲,月薪與時薪分別上漲5%、7%,正面看是有勞工受惠,所得增加消費力提升,因此對經濟有幫助;反面看則是如成本超出企業負擔,企業減少雇用甚至倒閉都有可能。去年韓國一舉調高16%,結果造成今年的失業人數、失業率、失業給付全部上升,台灣是否會嚐到此苦果,特別值得留意。
再者,從業人員眾多的觀光產業,從今年的幾個大假期的訂房率與房價看,顯然惡運尚未走到盡頭,以十一長假為例,墾丁的訂房率腰斬,高雄旅館出售家數破百,去年十一長假時一度回溫的陸客潮又下滑;政府千方百計拉來的東南亞觀光客,即使能補上人數差,卻也補不上消費的差額。觀光業的窘境,看起來尚無起色。
小英總統說現在是台灣經濟20年來最佳的時候,這個認知明顯有問題;如果拿經濟成長率來看,今年預估不到3%的成長率,在近20年中,排名在10名之外,小英根據那個經濟指標得到「近20年最佳」的結論,外界確實是「道行淺薄、知識不足」而看不出。如果是為了選舉而不得不自我吹噓,在大眾面前吹噓完後,私下至少該誠實面對經濟指標與數據,好好留心有反轉、下滑跡象的指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