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持續發展,數位轉型也要求不斷進化並嵌入銀行的數位執行策略中。與專案或業務轉型不同,數位轉型可能包括一家銀行的數位化議程,並需要長期聚焦廣泛在其業務中嵌入各種技術,以推動為客戶、員工和股東創造效率和價值。數位化是利用數位科技提供新的收入來源和商業模式,正對銀行可以吸引和留住顧客的方式產生一種持續與變革性的影響。銀行業者越來越利用與其信用卡提供產品的整合,來推動顧客體驗提升。
在發展較成熟的市場裡,明確的信用卡策略越來越與銀行數位轉型議程相結合,因而使客戶體驗改善。同時,由於一些原因(包括現行基礎設施改造成本高昂以及組織文化與客戶需求不匹配),新興和金融科技銀行可施加的成本壓力會真正衝擊到傳統銀行留住顧客的能力。新興銀行業新進成員,例如金融科技銀行,保持靈活性且普遍更能夠適應其顧客需求,而傳統銀行要跟上常面臨較大困難。這尤其對年輕和千禧世代的顧客關係重大,他們作為一個群體對銀行的數位產品特別敏感。
金融科技銀行的信用卡業務日益從傳統銀行手中奪取顧客市占率,透過改善顧客資料運用,即來自信用卡產品(例如消費活動)的數據,以便微調其產品與交叉銷售其他產品,例如擔保貸款、存款產品和保險。
研究也已經清楚地顯示,那些慢吞吞擁抱數位化與緩慢調整業務以和客戶數據一致的銀行,可能會繼續流失顧客,而造成獲利能力長期下滑。
因此,建立和保留一個信用卡強化策略,具有明確數位化目標,通常是一家銀行數位轉型不可或缺的部分。東協(ASEAN)地區的一些明顯趨勢包括:
數位身分識別
使用16位數發卡行識別碼(PAN)的日子已經屈指可數了。取而代之,商家將使用個人生物識別來確定你是誰。顧客的眼睛、臉部、指紋、行為和習慣將作為他們的證件和數位身分。生物識別技術已經被用在向賣家付款,例如速食連鎖店肯德基使用「微笑支付」,讓中國和韓國的顧客以臉部生物特徵識別進行支付。在一些國家,政府發行的身分證件也將連結至個人的生物識別資訊,創造無縫的體驗。若干經濟體已經在向公開金鑰基礎建設(PKI)邁進,以便能夠使用數位電子身份證(eID)。新加坡的數位個人身分認證系統SingPass就是一例。其他一些國家正在開發PKI基礎設施以便能支持eID的使用,包括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
個人、微型商家和中小微型企業顧客賦權
目前,商家的顧客引導流程可能冗長行。而且,與實體基礎設施不同,數位介面可以立即升級。人工智慧人工智慧(AI)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且繁瑣。未來,顧客引導和商家服務將會發生巨型變化。任何擁有銀行帳戶的個人都能夠開始接受付款,因為數位身分識別和生物識別技術的使用將消除對實體基礎設施和漫長引導流程的需求,使微型商家和個人能夠大規模銷售。「認識你的客戶」(KYC)流程將自動發生,賦予個人成為賣家的權利,如果他們希望的話。在過去幾年,我們也看到市場、中小微型企業和微型商家可以輕鬆接受數位支付。中國的社群商務是透過微信使用數位錢包進行支付的一個顯著例子。就買家而言,泰國是世界社群商務買家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