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三萬年,如何找到「看不見的島嶼」:《智人登陸日本》選摘(4)

2024-08-16 05:10

? 人氣

獨木舟比原訂計畫更快地通過了黑潮本流,然而因為天候、視線不佳,划槳手們並沒有掌握到此一狀況。跨越黑潮後海流減弱,獨木舟的機動力勝出,舟開始不斷向東方前進,這樣下去獨木舟會在看不見島嶼的情況下直接通過與那國島南方,錯失目標。所幸第二天中午過後,獨木舟修正路線,開始向東北前進,逐漸接近與那國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為什麼會及時改變航線?因為這是出發前就計畫好的戰略,前24小時先向東南東划行,之後再調整轉向東北—這是事前調查地圖、海流圖才設計出的策略。

出發前,在台灣烏石鼻營地中,我看著划槳手團隊凝視著地圖擬定航海計畫,心中其實相當糾結。地圖是數百年前才問世的工具,三萬年前的祖先們腦中並沒有地圖,聽到他們討論「從舟的速度和距離來看,划行24小時後應該就能跨越黑潮本流,接著海面上是流向東北的緩慢海流,也許可以利用它將我們送至目的地」,我心中想著他們其實不該先知道這些海流資訊。三萬年前祖先們率先跨越這片海峽時,並不會知道跨越黑潮之後的海流樣貌。

不過,這些都是二年前為了檢驗古代舟性質,我親自帶來的資訊,事到如今也不能要他們不要看、不要參考、忘記它。

無論如何,正是因為這套航海計畫,獨木舟才能確實地航向與那國島。不過,實際的航行依然稱不上一帆風順,如同前述,到了第二天午後依然看不見島嶼,5人靠著信念支撐,在不安與壓力下持續划行。

三萬年前會是怎樣的情境呢?

舊石器時代掌握的資訊應該只有「從台灣出發,在外海會遇到向北的強烈海流」這樣的程度。要划行多遠才能跨越這片海流、跨越後又會遇到什麼,全是未知數。他們在毫無預備知識的情況下出發,實際前往才瞭解到全貌。在這樣的情況下,舊石器時代的祖先們會擬定怎樣的作戰計畫呢?

2017年竹筏方的航海測試路線。(作者提供)
2017年竹筏方的航海測試路線。(作者提供)

我們只能參考實驗航海的結果,來做一場思考實驗。我試想當時他們並非從烏石鼻這麼南邊的海岸出發,而是在看得到與那國島最南處的太魯閣出發。

黑潮本流流速高達秒速2公尺,寬度可達與那國島附近。不過進行實驗的7月7日,最大流速約是秒速1.5公尺,並沒有那麼快。若三萬年前也是在這樣的日子出發,很可能會被海流帶到與那國島北方,在看到島嶼後修正路線,進而向島嶼靠近。相反地若是出海日海流強勁,就再返回台灣即可。

以舊石器時代的人們而言,從看得到島嶼的地點出發,是較為合理的思考模式。不過,當與那國島已進入可視範圍卻還是看不見島嶼時,就有很大的風險會漂流海上,因此必須選擇視野佳、天候好的日子出發才行。

總結而言,透過我們的實驗並沒有辦法完全瞭解舊石器時代人究竟是如何在沒有地圖、沒有海流情報、沒有天氣預報的情況下從台灣跨海抵達與那國島的。不過,透過實驗航海,我們實際體驗利用古代舟跨越黑潮,前往看不見的島嶼,這也是實驗的最大目的,我對實驗的結果相當滿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