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農委會要修正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農舍法,防止假農民買農地、蓋農舍,立委幾乎是群起反對,最重要的理由是說:斷絕了農民致富之路,農地買賣會崩盤等─但恰恰是農地成為炒作致富之道,才讓台灣農業江河日下。
1989年台灣修訂農業發展條例,允許自然人買賣農地,且把農地最小分割面積從5公頃大幅調降為0.25公頃後,就為台灣農地的亂象與農業的衰頹打開一扇大門;當時農委會主委彭作奎反對此一殘害長期農業發展的政策,但既得利益、覬覦農地炒作利益者勢力龐大,「小小的農委會主委」反對無效。彭作奎最後既無力回天,就只能掛冠求去。
這個開放政策的影響是全面、深遠的,一方面導致許多假農民攀附其上,如吸血蟲般的盜取原本該屬於真農民的資源,政府(其實是納稅人)補貼、支持農業與農民的經費,每年都有數百億被這些假農民奪取;一方面炒高農地價格,上漲以數倍計,墊高了務農成本,年輕人即使有心亦無力投入農業,既無新血,農業衰敗更嚴重。
那些假農民如何盜取農民資源,從農保的老農津貼最能看出。在去年修法前,民眾買下或承租一點農地,「假裝」是從事農業,就能加入農保;而只要加入農保滿半年、年滿65歲,即可每個月領取7000元的老農津貼。這個寬鬆又誘人的規定,讓全民都有機會、也有「誘因」成為假農民─退休的中小企業主、上班族,領完退休金的退休校長、老師,家庭收入豐厚的「醫師娘」,都「聞香而來」;許多人在64歲後加入農保,不到1年就能每月領7000元的老農津貼。
結果就是假農民充斥,官方統計數據出現近9年來農戶數小增1%,但不從事農業的農戶數增加到40%;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的全國農業人口不過50多萬,但加入農保人數則不斷增加。農保人數有近150萬人,但監委調查後說大概超過90萬人是假農民;每年近600億左右的老農津貼,有一半被這些假農民領走;1995年開辦初,老農津貼預算是1年56億,但「農民」數量年年快速、加上政客喊價調高津貼,終而暴漲到1年要吃掉600億元預算。近20年來,花在老農津貼上的經費已超過6000億,這代表至少有3000億左右是被假農民A走。
而農地的開放除了讓假農民搶奪給真農民的資源外,也炒高並破壞農地─最典型又著名的當然是宜蘭的情況。北宜高開通後,蘭陽平原成為台北的後花園,懷抱過田園生活的都會客蜂湧而至,蘭陽平原上的豪華農舍變多了,連先用來「卡位」的「狗籠舍」都到處矗立田間。近15年宜蘭增加的農舍數量,就比雲、嘉、南、屏4個農業縣市的數量還多。
這種炒作農地、農舍對農業的傷害,是深遠甚至難以恢復。為了假農民的田園夢,農地切割成更細小,不利於效率化經營;蓋了豪華農舍後,未來更難恢復;眾多假農民對農地與農舍的需求,大幅炒高農地價格,讓有心務農者無能亦無法投入。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就說,他屏東老家的農地隨便一甲地都要900萬元,要種40幾年的水稻才買得起。高價農地,其實對想務農的年輕人而言,是直接把他們拒絕在門外。
真農民經濟力提升、蓋得起豪華農舍、改善生活品質,社會一定樂觀其成;但對那些為圓田園生活夢而買農地、農舍的假農民,政府早該以更嚴格的標準審核過濾,全面防止農地、農舍炒作。只有讓農地回歸農用,不再是炒作標的,價格回歸正常後,台灣農業才有回歸正軌、再迎春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