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AI熱潮好風光,投資者該如何避免踩雷?

2024-08-16 13:50

? 人氣

第二季度,這些專注於AI實施的公司年度收益增幅可能已從去年約50%的峰值放緩至22%左右。預計第四季度的年度收益增幅將為8%。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AI技術實現商業化盈利的道路變得越來越長、越來越艱難之際,這條供應鏈上游的公司反而似乎越來越受益。Meta Platforms執行長 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在最近表示,該公司即將推出的Llama 4語言模型所需要的計算能力將是前一版本的10倍。

標普全球(S&P Global)的數據顯示,如果不是因為AI崛起,半導體公司第二季度的收入可能會是下降,而不是成長18%。

實際情況並不像看起來的那麼奇怪。對於整體經濟而言,創造出企業利潤的支出必然要有來源。正如波蘭經濟學家Micha Kalecki的名言,如果貿易和政府預算保持平衡,且消費者支出不超過他們的薪資收入,那麼最終將是企業通過資本支出創造了自己的利潤。當然,就美國而言,龐大的預算赤字已經吹大了利潤。但這種宏觀經濟利好因素現在正在減弱,私人投資必須接棒承擔起應盡的責任。

問題在於,對AI的投資並不普遍。標普500指數中非AI企業的資本支出有所增加,但基本遵循新冠疫情前的支出趨勢。整個美國經濟中的私人固定投資成長主要來源於製造業,這得益於《通膨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和《晶片法案》(CHIPS Act)的推動。其中一些投資與半導體有關,但官方數據顯示,整體科技和軟體投資並未出現激增。AI也沒有在其他發達經濟體造成改變。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經濟學家Daron Acemoglu在最近的一篇研究論文中指出,AI在執行簡單任務時表現出來的能力導致人們誇大了AI在艱難工作領域提高生產率的能力。事實上,美國人口普查局(Census Bureau)的數據顯示,除資訊和知識部門以外,只有一小部分美國公司正在尋求利用AI。

災難並不一定馬上就降臨。畢竟,非AI公司的盈利成長似乎終於趕了上來。此外,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也需要時間,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儘管如此,投資者應該記住,終極來看,專注於AI實施的公司盈利能力要比「上游」同行的表現更為重要。大筆支出計劃似乎是導致市場在幾周前對Alphabet業績反應負面的原因之一。AI公司不可能永遠局限於只是互相推高利潤。

責任編輯:李岱青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