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怎麼看,生成式人工智慧(AI)已經證明自己擅長一件事:為其他AI項目創造利潤。這是有風險的。
標普500指數中超過90%的公司已經公布了第二季度業績,盈利有望創下自2021年以來最快增速。與AI相關的公司業績大大超出了分析師的預期,但自6月底以來,其市值已縮水5%。部分原因是使用借貸資金的交易平倉,目前市場已經開始從這一趨勢中復甦。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然而,進一步深入挖掘「AI公司」這一寬泛的稱號,也可能有助於解釋市場近期的擔憂。
與多數行業一樣,上述AI供應鏈涉及「下游」和「上游」公司。研究機構Bespoke Investment Group為這兩類公司分別創建了股票籃子。前者涉及「AI實施」公司,這些公司開發自2022年底以來被OpenAI的ChatGPT普及的工具(例如大型語言模型),或運行可以整合這些工具的產品。這包括「七雄」中的多數公司,以及IBM、Adobe和Salesforce等其他標普500指數成分股公司。
相比之下,供應鏈的上游是「AI基礎設施」提供商,他們銷售晶片、數據中心和培訓軟體。無可爭議的領頭羊是輝達(Nvidia),其銷售額在一年內成長了兩倍,但這類公司還包括英特爾(Intel)和高通(Qualcomm)等其他半導體公司、數據庫開發商甲骨文公司(Oracle)以及數據中心所有者Equinix和Digital Realty。
至關重要的是,這些上游公司為投資者帶來了大部分上漲空間,其利潤率遠高於分析師一年前的預期。在第二季度,標普500指數成分股公司中的上游AI企業將實現50%的年度利潤成長;輝達將於8月28日公布業績。在2024年的剩餘時間裡,他們將越來越多地承擔起責任,以實現華爾街期望的利潤成長——即使考慮到英特爾的困境。
可以肯定的是,這兩大團體之間的界限可能很模糊,尤其是對亞馬遜(Amazon.com))和Alphabet等巨頭來說,他們也提供關鍵的AI基礎設施:這兩家公司的雲端運算部門不僅僅是讓他們在去年AI熱潮中成為早期贏家的功臣,還在最近的財報季報告了飛速的成長。
但重要的一點是,正是這些公司發揮的AI應用程式最終開發者的作用,導致他們進行了令人瞠目的巨額資本支出,這也是推動了整個生態系統其他部分利潤激增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