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台水轉投資的理由,難逃為自己(台水員工)謀後路的自肥之嫌疑;簡單的說,台水如果有業務是要外包、公開招標,市場上已有廠商可承攬;台水搞一個自家退休員工的子公司,這家子公司當然占盡便宜、不必懷疑。如果原有內部處理負責的業務,資深者退休者就該由其它員工接手,而不是讓退休者在另一家公司,回頭再承攬此業務,台水不覺得這個邏輯怪異嗎?
再如如中鋼等企業搞綠電,坦白說,中鋼要搞太陽能,如果是生產太陽能板,技術上實在毫無利基,更兼國內一堆光電廠已虧損、裁員,就免了吧;如果只是負責「安裝」太陽能板,以中鋼年營收4000億元左右的規模,去搞一個「安裝公司」,豈不怪異?至於風電,確實與中鋼的本業有關,但是否最後能發展出核心技術,還是只能打造基座、製造葉片,就要再看看。其它如中華電信要蓋社會住宅、拍電影等,都讓人「覺得怪怪」,因為看不出與本業的聯結及利基何在。
至於國營事業爭相去新南向,似乎也有點「搞錯方向」。蔡政府為了降低與中國的經貿、投資關聯,可以鼓勵、期待民間企業,把原來要去中國投資、買賣的額度轉向東南亞;但對國營事業而言,要投資不是該以國內為主、為台灣創造經濟動能與就業機會嗎?現在為了替新南向成果的數據作業績,變成紛紛跑去國外投資,豈不本末倒置?
海外投資當然有風險,而且還不小,別忘了幾年前中鋼才認列大筆的海外投資損失。如果國營事業這些配合新南向的投資,都是專業評估與效益缺乏、政治性高於經濟性的計劃,幾年後恐怕又要讓後人收爛攤子。
很多年前,在民進黨持續監督推動下,台灣才逐漸走出「黨國資本主義」,除了讓不少公營事業民營化外,現在公營事業也儘量專注本業,切忌包山包海、隨意擴張;蔡政府上台後,民進黨顯然己忘初衷,反而讓台灣又再走回頭路─公營事業以配合政策為名擴張、投資、跨入新領域;蔡政府要以公營事業為國內投資、新南向等政策衝數據、作業績,但卻可能留下爛攤子、財務黑洞,更怕的是有些人就是「撈這票就走」,搞出一堆弊案,蔡政府與國營事業還是節制一點吧!
中油公司來函說明:
針對電動巴士電池一案,台灣中油公司說明,目前正推動中油自有品牌電池,規劃方向為打造電動機車及電動巴士所使用的電池,由唐榮造巴士、台灣中油做電池,台灣中油並沒有造巴士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