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水要開始包工程?中油準備賣電池?國營事業一起新南向?這到底是惡搞還是多角化經營成功的一步?這算不算也是一種「國進民退」?
蔡政府上台兩年,國營事業似乎變生龍活虎、元氣大增、動作頻頻;近來就傳出台水公司要成立子公司,回頭承攬自己公司的工程與服務業務;中油在早年跨入生技產業後,現在又要作電動車電池,日前也與台灣松下簽合作備忘錄,準備推出自有品牌電池,甚至說要與唐榮一起造公車。更早則有中鋼跨足光電、風電等綠能產業。
至於為了配合蔡政府的「新南向」,國營事業更是火力全開。中油原本只是要把原有的五輕作整廠輸出到印尼,在對方認為不符效益後,現在改為要花千億元蓋新廠,同時也要到印度投資近2000億設廠。台糖要到越南蓋精煉糖廠,連台水都去印尼承攬淨水廠計劃,台電也與當地合作電源開發。
這些國營事業的投資動作,大部份都是「配合政策」所為居多,至於有多少道理、效益,就在其次;民間企業作任何投資,自有企業自己把關、自負盈虧,社會都可樂觀其成,因為只要有投資,多數情況下都可視為好事一件,對經濟與就業也多少有幫助。
但國營企業的各種投資,如果只見政策、缺乏專業與效益,最後承擔後果者其實就是納稅人─主管官員非常容易有重政策(牽涉到官位保不保)而輕效益(那是別人要承擔)的傾向與誘因,因此必須更加審慎。當然,更惡劣與糟糕的就是政治介入、利益掛鈎、用自己人,投資變成尋租,中油搞電池就有媒體報導,指說合作廠商缺乏專業,只是與一個綠營新貴關係密切罷了。
以中油要作自有品牌電池為例,當然是為配合蔡政府大力推動電動車、甚至已宣布停售油車的時程的政策;原本外界認為中油的「政策配合」,應該只是提供加油站地點,作為充電或更換電池之用;這是最穩健當包租公的方式。但中油顯然不以此為滿足,非常有志氣的決定要搞自有品牌的電動車電池。
但問題是:中油搞電池,是垂直整合?還是水平整合?到底有多少原有技術上的利基可利用與延伸?還是純粹為配合政策,兼利用國營事業規模讓其它企業與其合作?至於打造公車,台灣現在有那家企業作得出公車?更別忘了,經營之神王永慶在世時,台塑曾經跨入汽車產業,結果搞了9年多虧損累累還是收攤了事,是中油董事長戴謙比王永慶更行,還是中油效率技術高於台塑集團,讓中油覺得可以去打造公車?
而台水的轉投資,則是另外一種奇怪的理由:台水未來5年退休員工比例高達23%,為避免技術流失,希望設立一子公司回聘退休員工,而這個子公司則是回頭承攬台水業務。目前這個計劃仍卡在法令,但台水希望向主管機關爭取從寬認定、不受旋轉門條款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