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詠翔觀點:黑悟空、繁花、Tom Boy,台灣娛樂業為何總是逆轉敗

2024-09-01 06:20

? 人氣

如果你是跟著台灣國產遊戲成長一起走過來的玩家,應該都會發現當時台灣的遊戲,即使是《軒轅劍》、《笑傲江湖》這種大作,常常都會出現遊戲製作延期、虎頭蛇尾,甚至遊戲公司拿個未成品賣給你的情況。會發生這種狀況,都是因為遊戲製作公司沒辦法精確編列預算、沒有嚴格控制成本、沒有按部就班「準時」完成「生產」流程所導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大陸演員胡歌在《繁花》裡飾演寶總。(取自微博)
《繁花》中採用,能反映1990年代上海的歌曲,往往不是台灣就是香港製作。(資料照,取自微博)

不只是遊戲產業,台灣的流行音樂產業雖然是因為「全球性災難」(音樂檔案化透過網路快速流傳,讓CD賣不出去,破壞了流行音樂產業的獲利模式)垮掉,但垮掉之後一厥不振,不能像美、日的同行一樣從谷底復甦,恐怕同樣是產業化不夠徹底,沒有累積足夠的資本去度過產業難關,沒有累積足夠商業人才去想出度過難關的新獲利模式。

台灣的娛樂產業從業人員一直不懂,也不想懂「產業化」是怎麼回事,甚至單純到認為「拍大家愛看的題材就是『商業』,不隨流俗拍沒人要看的就是『藝術』」,甚至還會用「我已經媚俗拍大家愛看的、犧牲我的藝術夢想……你還要我怎樣」當理由,拒絕專才介入幫自己做好預算、成本、財務、風險的管控。所以每當產業到一定的規模,就會因為資金、成本、生產標準化、風險控管,這些真正「產業」該做的事情沒做好,導致規模大不起來,自然也沒辦法讓「產品」的品質提升到另一個階段。

只訂過便當,怎麼應付千萬元等級財務

我們以電影界的影史票房大作《海角七號》和《賽德克巴萊》為例,不管是成本較小的《海角七號》,還是曾經是台灣最貴電影的《賽德克巴萊》,都曾經遇到過「有錢找不到人能賺」的窘境,因為整個產業發展不健全,電影中的特效,甚至是攝影、燈光都找不到足夠專業的人去操作,最後只能向其他國家求助。

莫那魯道的遺骨在霧社事件之後曾被作為多種用途。(圖/取自賽德克巴萊臉書粉絲專頁)
魏德聖當年拍攝賽德克巴萊時,片中特效、攝影、燈光都必須外聘外國的製作團隊。(資料照,取自賽德克巴萊臉書粉絲專頁)

說穿了,當娛樂產業的「產品」已經規模大到預算都以千萬元計算,怎麼可能是經手最複雜商業項目可能只是幫同事訂便當的人所能處理好的事情。

至於為什麼不好好做「產業化」呢?因為整篇文章已經太長,如果這篇有人看,下周再續寫好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