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起每一次機緣再成長
三十六歲展開學術職涯,五十歲時已升等教授,李吉仁某種程度似乎又到了舒適圈,這時一家全球最大電子製造集團邀請他擔任領導傳承專案負責人,讓他很想看看在EMBA的教學經驗到企業是否管用?他決定接受邀請,全心去做。這次機緣讓他由學界跨足產業界,李吉仁感謝這兩年的刺激讓他注意到執行面的問題該從哪些角度思考,《轉型再成長》這本書前半部談的策略架構之外,後半部的的績效管理、人才培育、領導力,以及持續成長的卡點等等,都是他這兩年的產業歷練後,所開始關注的議題。
其後,完全沒有預期地,李吉仁又遇見職涯的另一段機緣:台大設立創意創業學程,他從教學到成為學程主任,繼而整合校內外創業資源,進一步成立台大創創中心;他透過校內機制,成立了一家創業管理顧問公司,這讓他有機會把所擁有的策略和管理知識,轉為提供企業有價值的服務,他也是當時管理學院第一位報備開公司的教授。
直到現在,李吉仁個人的轉型與成長仍是進行式,從台大教職退休又投入了偏鄉教育,在誠致教育基金會推動台灣偏鄉小校轉型,實現優質公平教育。他笑稱《轉型再成長》的最後一章〈社會創新事業的發展策略〉是退休後四年的學習單,也是對自己的反饋:企業界用的工具可以用在社會創新企業的升級或轉型。他說,經營管理是抽象的知識,有了架構與工具,就可以刻意練習,使得語言變行為、行為變習慣、習慣變品格,成為素養,才是有效果的行為改變與學習。他特別強調「架構」,與企業互動的經驗讓他發現企業內往往缺乏共同語言,如果沒有相當於溝通的介面,無法統一語言,讓大家戴同樣眼鏡去看一個現象,透過架構才有辦法在一個藍圖上「共有」,執行力才可能逐步討論、發生。
他為人所熟知的C-SOP架構(Culture、Strategy、Organization、People),以及可將策略圖像化的SPTSi(Strategic Choice、Key Path、Tactical Action、Successful Indicator)架構,除了一般企業,也可以用在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社會創新或其他影響力企業。
回顧李吉仁人生中的每一次機緣都銜接得如此完美,難道是印證了「機會總是給準備好的人」這句話?他卻說,人永遠沒有準備好的時候,機緣的發生是生活、環境上的變化,重點是敢不敢離開舒適圈?雖然現在不確定能怎麼樣,但對於可帶來的刺激和成長是有興趣的,敢離開現在,這就是心理學中的「成長心態」。
「學校教育從來沒有教過成長心態,老師也少有成長心態的概念,與其告訴你要發展成長心態,不如告訴你『每到十年要如何』的策略思維,用未來到現在的差距,帶動自己離開舒適圈,就是成長心態的展現!」
如他總是鼓勵EMBA學生要做「十年大夢」,人生進入下半場其實有更多資源與彈性可以選擇,不如問問自己十年後想完成什麼事?「把沒做過的事、想做的事在十年內作為離開舒適圈的挑戰,如果因為這樣有了正向經驗,願意進一步拉一個更大更完整的大夢,那個十年大夢肯定能讓你離開現在安全的範圍而再成長。」
李吉仁直指成長的根本點來自於還能不能學習,只要能學習就能再成長;轉型的底子就是學習能力。「但這樣講好像太普通了,所以要有框架、工具、刻意練習…,觸動學習,啟動了這個就會往前走,企業開始第一步,就可望起飛!」我想起自己在動筆寫EMBA碩士論文前,身為指導教授的李老師特別提醒我不要把論文寫成「文章」,不過,這一次,我仍用慣習的說故事方式,說一個有關老師人生轉型與成長的故事,串連起老師的鉅著《轉型再成長》。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李吉仁(約4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