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保持台灣經濟韌性,碳費制度不應設置過高

2024-09-14 05:30

? 人氣

面對全球暖化變遷,行政院訂下「2050淨零碳排」目標。(資料照,顏麟宇攝)

面對全球暖化變遷,行政院訂下「2050淨零碳排」目標。(資料照,顏麟宇攝)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問題的日益嚴峻,碳定價政策已成為各國推動減碳的重要工具。台灣近期推出了碳費相關子法,並計劃未來逐步提高費率以促進企業減碳與低碳轉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然而,因為《氣候變遷因應法》規定具體碳費費率由審議委員會決定,各界都密切關心,最終出爐的費率版本是否能夠實踐減碳目標,同時不帶給社會過大的經濟負擔?要回應這個問題,最直接且有效的方式,就是參考亞洲鄰國的案例,再根據台灣的發展脈絡進行規劃。

新加坡經驗:高費率與過渡框架的平衡

台灣在設計自己的碳費制度時,高度參考了新加坡實施碳稅的經驗。新加坡作為亞洲的貿易與金融中心,在 2019 年推出了碳稅制度,旨在通過市場機制促進企業減少碳排放,推動技術創新。新加坡政府預備透過碳稅的政策引導,讓新加坡發展出具有強大競爭力的跨國碳交易市場,這是與台灣相當不同的地方。

逐步提高稅率,2030 年前將達到每噸 45 新幣,這是新加坡政府的階段性碳稅計畫。但新加坡的高昂稅率,很大程度是因為新加坡具有亞洲與西方的兩面性,其物價水準遠高於鄰國,即使如此,新加坡在碳稅上路初期也僅僅課徵每公噸二氧化碳排放 5 新幣的低廉費率,以確保企業有足夠時間適應政策變化,減輕對運營成本的即時衝擊。

新加坡也有三成左右的 GDP 來自製造業,尤其是電子業與石化加工業的實力堅強,然而新加坡製造業屬於碳排放密集且貿易暴露型的產業,碳稅的影響尤為重大。因此,新加坡政府設計了一個針對排放密集與貿易暴露產業的過渡框架(the transition framework for emissions-intensive trade exposed [EITE] sectors),以確保這些企業能夠逐步適應碳稅的政策變化,同時保持其在全球市場中的經濟實力。

實施碳費的過程,如何減少排放密集與貿易暴露產業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損失?這是各個製造大國都想解決的大哉問,新加坡的過渡框架設計,允許產業向政府協議自身的減排計畫,並予以適度的減免與補貼。

具體來說,企業可以向政府提出詳細的減排計畫,包括減排目標、技術升級計劃、能源效率改善方案等。只要企業展示出實質性的減排承諾,並且計劃可行,政府便會根據協商結果,為這些企業提供碳稅減免,甚至延長它們達成減排目標的時間。這一靈活的減量計畫機制,讓企業能夠在保持生產效率和國際競爭力的同時,積極推動減碳工作。

保持靈活性,避免錯誤政策損害低碳轉型

台灣碳費借鑑新加坡的過渡框架,讓企業可以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符合申報規範與減量標準的企業,就能獲得優惠費率的減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