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他是在什麼情況下第一次接觸到台灣電影,克羅斯維特近日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說,很有可能是觀賞導演李安2000年的武俠作品「臥虎藏龍」,因為當時這部片在英國「大獲成功」。
不過,仔細一想,他提到自己年約18歲時,曾在倫敦一家二手DVD光碟店偶然看見導演蔡明亮2006年的作品「黑眼圈」。
他回憶,他當時根本不知道蔡明亮是誰,還特別打電話問影癡友人,覺得蔡明亮怎麼樣。友人說,蔡明亮「很棒」,克羅斯維特就買了「黑眼圈」DVD回家。初次接觸蔡明亮的作品,克羅斯維特說,他從沒看過像這樣的電影。
他坦言不確定自己「一試就喜歡」,但蔡明亮及其電影從此深入克羅斯維特腦海。多年後,他看了導演侯孝賢的「悲情城市」,當下「深受撼動」。
「我以影癡角度開始認識台灣電影,後來花了好長時間,才逐漸對(區域)地緣政治有較完整概念,並理解為何台灣會出現侯孝賢。」
克羅斯維特接著說,西方許多人可能看過侯孝賢和楊德昌的電影,卻未能恰當掌握,到底什麼是「台灣電影」或「身為台灣人」。
「我想,類似(花園電影院規劃的)專題確實有助西方觀眾開始建構理解台灣的框架。」
除了放映影片,花園電影院也邀請台灣導演、演員,以及英國影評人和其他專家學者,為觀眾「導讀」或舉行映後座談。
陳斌全說,許多人看過希臘名導安哲羅普洛斯(Theodoros Angelopoulos)的電影,但未必從一開始就能「看見」其電影中的希臘。專題式的電影放映有助觀眾循策展人提供的脈絡,開啟更豐富的觀影層次,並可能激盪出深具意義的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