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汪琪─為什麼我要補綴1937到1949年的歷史

2024-09-20 05:50

? 人氣

從1937年蘆溝橋事變到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除了戰爭造成人民和財產的損失,汪琪認為,官方史料的散失,為歷史敘事留下很大的黑洞,成為後來有人可以操縱的空間;她創辦民間史料數位平台後,透過訪談和索求資料蒐集來自於民眾的史料,然而存在於那個年代的人們大多已經凋零,目前訪問到的最高齡是104歲,也常常面臨歷史物件已經丟棄或燒掉,或聽到「你們來得晚了一點,他去年才過世…」,還有一位長輩訪談了兩次,當稿子寫好要拿回去給他過目,老人家卻已經走了,讓汪琪感嘆,如果能早一點開始做的話,一定會比現在蒐集到更多資料。後來平台發現另一個豐富的史料資源,是上一代人寫的自述、回憶錄或日記,「這些長輩的子女和家人不知道拿這些東西怎麼辦,知道平台在收集很高興,因為他們覺得丟掉對不起父母親,要留下來也不知道能留給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最早一批接受美國偵照飛行訓練的中華民國飛官王德輝將軍,在103歲時受訪,拿出珍藏的照片一一點名昔日同袍事蹟(民間史料數位平台提供)
最早一批接受美國偵照飛行訓練的中華民國飛官王德輝將軍,在103歲時受訪,拿出珍藏的照片一一點名昔日同袍事蹟(民間史料數位平台提供)

將訪談編寫為口述歷史、長輩留下的資料製作為一則則生命故事或史料專題,都是費時耗工的作業,以訪談而言,從一次次訪問,到受訪者確認記錄正確、簽授權書,來來去去的過程,最久曾耗時長達十個月。身為平台志工的李莉珩過去是報社記者,採訪寫稿是她的專長,在蒐集史料的過程中往往發現小人物經歷的真實比戲劇還要戲劇性,例如南京大屠殺時的一位將軍鈕先銘,假扮和尚逃過日軍追殺,在南京被日軍包圍淪陷的情況下九死一生,都記錄在他的自傳《還俗記》。另外,訪問先人的後代,挖掘到過去國民黨內的一個「上不告父母,下不諭子女」的秘密組織「藍衣社」,都令李莉珩難忘。

民間史料數位平台運作的方式如同線上媒體,在有限的人力、財力、物力下,每週更新至少三篇內容,平台成員多數是志工,李莉珩爆料汪老師自掏腰包聘請行政和編輯,除了是創辦人兼總編輯,日常工作更兼編輯和校對,從頭做到尾,如果沒有老師的毅力和堅持,平台恐怕只是曇花一現。「老師非常浪漫,但是非常認真,嚴謹的人,我們雖然大部分是志工,但每週都要開線上編輯會議,提報自己的題目和工作、採訪進度;我們其實算是一個志工團隊,但組織就是一個媒體。」

右上的汪琪與志工在平台籌備期間學習如何上傳文稿(民間史料數位平台提供)
右上的汪琪與志工在平台籌備期間學習如何上傳文稿(民間史料數位平台提供)

當走過1937到1949的人都不在了 仍要繼續做該做的事

將歷史碎片拓展為歷史的深度是平台下一階段的任務。汪琪聘請研究生將蒐集到個人經歷的時代背景與文獻對照,發現其中有落差,她說:「我們這種人從新聞走到歷史都有一個特質,就是好奇,想知道真相。想知道那其實是怎樣的?平台下一個階段不只是去收集最初級的資料,而希望能回應歷史的議題。」

汪琪以「艱鉅」形容未來的工作,焦慮感很重,人手很少,「第一階段都還沒有做完,第二階段又來了,但這就是我們工作有趣的地方,不斷遇到新的挑戰…」

「我們可能只不過是恆河裡面的一粒沙,但每一粒沙,都是我們該做的事情。」

平台即將舉辦一場「長春圍城」座談會。1948年,解放軍包圍長春城,長春變成一座孤島,人民吃榆樹皮維生,曾經認真製作番薯籤的平台志工很認真地跟汪琪說,他找到榆樹皮了!

1937到1949年所發生的事,今日台灣還有多少人關心?汪琪舉管中閔校長曾說的:「如果不知道我們是從何而來,我們就不會知道應該要往何處去。」

「我們不但要知道自己從何而來,也要知道別人從何而來。」

她說:「以一個七十幾歲的人來講,享受人生我大概也享受得差不多了,還能夠做一些事情,我非常的幸運,我的收穫非常的大。」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汪琪、李莉珩(約46分鐘)

民間史料數位平台創辦人汪琪(中)和志工李莉珩來到趙心屏的podcast節目談成立平台的初衷和理想。(作者提供)
民間史料數位平台創辦人汪琪(中)和志工李莉珩來到趙心屏的podcast節目談成立平台的初衷和理想。(作者提供)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主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