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華爾街日報》消失的女孩:中國一胎化政策之殤

2024-09-20 12:57

? 人氣

穆德與親生父母見面時,他們已經離婚了,雙親家庭因她的命運而產生隔閡,最終導致婚姻破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穆德的外祖父見到她時淚流滿面,這讓她非常感動。「他一定非常擔心我,」她說。「他真的很愛我。」

穆德和比她小兩歲的弟弟一起唱起了卡拉OK,他們高唱流行歌曲《老鼠愛大米》(I Love You Like the Mice Love Rice),由此增進了感情。

穆德18歲時第二次回到中國,她的父母為當年放棄她而道歉。她終於見到了自己的奶奶,奶奶給她做了一頓飯。穆德的弟弟說父母更愛她而不是自己,這讓她有些難過。穆德告訴弟弟,父母只是感到內疚。臨走前,她告訴生母要對弟弟好一點。

穆德的親生父母不願接受採訪。

收養的歷史

20世紀90年代,即一胎化政策實施十年後,計劃生育官員開始採取更嚴厲的打擊措施,由父母的親戚或鄰居撫養女嬰的非正式安排也受到打擊。這導致許多兒童被送往公立孤兒院,並為跨國收養打開了大門。

「中國政府從未想過把大量嬰兒送養海外,」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榮休社會學教授懷默霆(Martin Whyte)說。「但這是他們以非常具有脅迫性的手段執行一胎化政策再疊加農村既有習俗而帶來的特定後果。」懷默霆與妻子是20世紀90年代初第一批從中國領養女孩的美國人之一。

江開安(Kay Johnson)曾寫過幾本探討中國一胎化政策影響的著作,包括2004年出版的《想要女兒,需要兒子》(Wanting a Daughter, Needing a Son)。她發現,孤兒院裡的許多孩子是父母或寄養家庭送來的,這些人也想把孩子留下,但幾乎沒有或完全沒有選擇。江開安於2019年去世。

她的女兒莉莉(LiLi Johnson)是最早被海外收養的中國女孩之一,如今在諾瓦斯科細亞省哈利法克斯達爾豪希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任教授。她說,如果有平行世界,她可能會被一個中國家庭收養——「或者我根本不會被拋棄」。

當時的孤兒院資金不足,人滿為患。從海外收養組織收取的費用和捐款有助於緩解財務壓力。

母愛橋(Mothers’ Bridge of Love)聯合創始人兼作家薛欣然表示,中國的中央收養機構和地方孤兒院似乎把(海外收養)視為一種商業行為;母愛橋是一家位於倫敦的非營利組織,致力於為中國被收養人提供支持。

中國民政部下屬負責處理海外收養事宜的中國兒童福利和收養中心未回覆記者的置評請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