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華爾街日報》消失的女孩:中國一胎化政策之殤

2024-09-20 12:57

? 人氣

據總部位於英國諾里奇的慈善機構關愛兒童(Care for Children)創始人Robert Glover稱,當時越來越多的公立孤兒院兒童被跨國領養,這曾令許多中國人感到不安,包括一些官員。2003年,中國相關部門聘請Glover擔任一項全國範圍項目的顧問,幫助將有需要的兒童安置到中國家庭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Glover共事過的一位官員是閻明復,閻明復曾在20世紀90年代初擔任民政部副部長。Glover說,閻明復告訴他,看到中國孩子被收養、離開中國,讓他感到痛心。閻明復已於去年去世。

大部分收養事宜都經由美國駐廣州領事館辦理,領事館附近的白天鵝賓館(White Swan)經常住滿了來這裡了解領養子女情況的美國父母,因此這家賓館被非正式地稱為「白鸛鳥酒店」(White Stork)。

2006年,官方媒體報導了一個人口販賣團伙如何將嬰兒賣給湖南省六家孤兒院的消息,這一發現震驚了海外收養界。2007年,中國收緊了國際收養規定,收養人數開始下降。

在截至2023年9月的財政年度中,只有16名中國兒童被美國家庭收養。據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稱,在宣布停止國際收養後,中國官員告訴美國駐華外交官,該政策亦適用於所有待處理的收養申請。

平行人生

與親生父母重新建立聯繫的被收養者為數極少。孤兒院搬遷或關閉是常有的事。記錄也往往不完整,資訊對不上。

凱蒂・波勒(Kati Pohler,中文名:徐靜芝)因與她在中國的親姐姐的團聚得以一窺自己可能擁有的平行人生。她是少數有這樣機會的被收養者之一。

1995年,波勒出生在中國東部一個農村小鎮,是家裡的二女兒。她出生後不久,父親就將她遺棄於一個市場,留下一張用毛筆寫的字條。字條上寫著一段文字,其中兩句寫道「因家境貧寒和世道所迫,萬般無奈棄小女於街頭」。

現年29歲的波勒住在布拉格,是一名音樂老師,她1歲時被一對美國夫婦收養。20年後,她生父留下的字條提供了足夠的線索,使他們得以團聚。

讓波勒感動的一幕是,她的親生父母按照中國的傳統給了她一個紅包,裡面裝著現金,其中有些紙幣因為年代久遠已經不再流通。這些錢是自她出生以來,他們每年為她存下的春節紅包。這一幕也被導演常昌富拍進了2017年的紀錄片《斷橋會》(Meet Me on the Bridge)中。

她的姐姐徐曉晨說,她直到四年級才知道自己還有個妹妹。令她驚訝的是,妹妹比她個頭高。

這姐妹倆說話輕聲細語,都說自己性格內向。她們沒有責怪父母當年決定拋棄一個女兒,而是說這是那個時代的局限性導致的。

「我仍然很難理解,整整一代人竟然被如此嚴苛地對待,政府替人們做出個人選擇,」波勒說。

她不禁想知道,如果和姐姐一起在中國長大,人生會是什麼樣子。她說,她有時會懷念那部分的自己,那種本來可以有的人生。8月份時,波勒現居杭州的姐姐生了一個男嬰,她也升級成了姨媽。

波勒說,她希望中國選擇關閉國際收養計劃意味著,中國和中國民眾已經準備好照顧那些經常被社會忽視的人。

幾年前,現為一家科技公司經理的穆德曾安排弟弟與養父母同住,並在美國學習。她的弟弟後來回到了中國,現在從事電商工作。

穆德說,她覺得弟弟將她視為一個得到了很多特殊優待的人,因為相較於中國文化,美國文化對於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沒有那麼多的約束。

孤兒院在中國仍然存在,其中接收的大部分都是有疾病的兒童。導演常昌富說,他對孤兒院裡許多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感到憂心,因為中國社會缺乏專門為他們提供的資源。

官方數據顯示,去年,由國家照顧的兒童數量在10年內下降了73%,降至14.4萬,其中超過70%的兒童被安置在當地家庭而不是孤兒院。

而在湖南省,那個2006年曾破獲兒童販賣團伙案的地方,一家孤兒院現已被改建成了養老院。

責任編輯:李岱青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