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現行總統選制已有超過200年歷史,但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3年民調,有超過三分之二的美國人(65%)認為應該改變現行的選制,好讓總統大選能如實地反映民意。《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西奧多・強生(Theodore R. Johnson)3日提出3種改革建議,並呼籲選制的改革勢在必行。
強生是華府智庫「新美國基金會」(New American Foundation)的資深顧問,為該智庫提供政策以及戰略建議,其研究專注於種族在選舉政治中的角色。強生擁有哈佛大學國際關係碩士以及東北大學法律與政策博士學位,過去曾擔任美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的演講撰稿人,目前則專注研究黑人選舉政治與美國的總統選制。
美國總統並不是由全國普選決定,而是採用選舉人團制度的間接選舉決定。依照各州選民普選投票結果,各州會採用在該州勝出的候選人所屬政黨的選舉人名單,這些選舉人再將選舉人票投給得票率最高的總統候選人。每個州的選舉人票數目與其參眾兩院議員數量相同。
選舉人團制度最常見的批評莫過於:贏得普選的候選人可能輸了總統大選。這是由於除了緬因州(Maine)和內布拉斯加州(Nebraska)以外,其餘各州都採「贏者全拿」制,也就是無論該候選人只贏對手1%或是壓倒性勝利,該名候選人都能拿下該州全部的選舉人票。因此候選人可能獲得較多全國選民的支持,但卻因為沒有贏得足夠的選舉人票,而失去入主白宮的機會。美國歷史上曾發生過5次成功當選總統的候選人,卻不具多數民意支持,而最近一次就是2016年大選。當時,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雖然比對手川普多拿下約300萬張普選票,卻因為「贏者全拿」規則而輸了大選,川普最終以304張選舉人票打敗希拉蕊的227票。
強生指出,選舉人團制度最初是為了防止變化無常的公民意見能隨意左右政府決策,以及避免多數暴力的出現、確保了小州的發言權,並透過加權計算來分配選票。然而,選舉人團制在今日已明顯過時,且越來越腐敗;即使民主變得更可行,但同時也變得越來越沒有代表性。
舉例來說,自從賀錦麗宣布參選以來,川普在全國民調的支持率下降了近7個百分點,這代表著數百萬個選民改變了他們對於大選的態度。然而,在「贏者全拿」的選制下,這數百萬選民的轉變不一定會讓賀錦麗贏得總統大選,因為川普仍有機會在關鍵搖擺州展露頭角並獲得更多張的選舉人票。
簡而言之,選舉人團無法完全地代表選民民意。2016年,儘管希拉蕊比對手川普多拿下300萬張普選票,但最終因為丟掉密西根州(Michigan)、賓州(Pennsylvania)和威斯康辛州(Wisconsin)而失去大選,實際上川普在這三州只分別贏希拉蕊0.23%、0.72%和0.77%,但卻獲得總計46張選舉人票。2020年,拜登以800萬票優勢贏得普選,但在選舉人票中的獲勝幅度卻不如川普在2016年來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