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大學因校內財務危機及積欠教職員薪資,教育部去年勒令停招,今年7月31日正式退場。對此,前明道大學教師劉家榆21日在長風基金會舉辦的「2024突破論壇」中表示,明道大學的退場過程實在太過粗糙,校友、企業者要捐資卻依法無據,且校內董事會介入校園,使學校資金未能公開透明,應重新檢視私校退場條例是否合宜。
長風基金會21日下午以「如何面對學校倒閉潮」為題舉辦2024突破論壇,由風傳媒擔任協辦單位,邀請聖約翰科技大學校長唐彥博、南投縣信義國中校長脈樹・塔給鹿敦、劉家榆,及台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李惠蘭與談,並由長風基金會董事長、行政院前院長江宜樺擔任主持,分享少子化趨勢下,加上中生來台受阻,偏鄉中小學與大專院校應如何轉型與退場。
談起明道大學退場,劉家榆提到,從報載可得知明道大學在2022年被列為專輔學校,但事實上明道大學早在2020年就被列為專輔,因第七屆董事長用借支方式解決校務基金問題,所以2021年曾解除專輔,但也因教育部不認同借支方式,明道大學於2022年第二度被列為專輔學校。
劉家榆說,過去校內都以為明道大學不會倒,因為學校有畢業校友的捐隻,也有企業者願意進入大學,因此專輔過程中,直到學校宣布退場,所有教職員與學生才驚覺態勢不妙;由於第一次專輔經驗,挖東牆補西牆,且董事會的手伸入校園,也使大家對「捐款無法專款專用」產生顧忌。
劉家榆認為,專案輔導就是「看不到的未來」,當被教育部宣判專輔時,校內一切運作停擺,包括不可招收境外專班與境外生、不可開設願句課程、不得辦理推廣教育,使明道大學斷送部分經費來源,加上教育部未訂定明文辦法讓企業者、校友捐資,校內董事會也未保留與教職員的商量空間,導致明道大學在「粗暴」的過程中退場了。
劉家榆指出,明道大學宣布退場後,媒體刊出校內有375位學生轉銜,但實際上只有約272位,其中部分學生的生活圈就在大學附近,夜校生難以銜接工作,日校生也難以百分之百的適應他校課程,甚至身障生更無法離開學校,因此明道大學其實有部分的學生並未像媒體報導所說的一樣「已被安頓好」。而退場時,校內有63位專任教師與78位職員,但至今仍有高達5分之4的教職員工未領取到5個月的薪水,目前還在法院審理中。
劉家榆表示,世界上許多有名的大學,生源僅1000多人就能良好辦學,若以明道大學貫徹老校長精神的體制,及擁有「智慧暨精緻農業學系」的特色課程,不應這麼快就走入歷史。他建議,指導單位應即早監管學校資金透明化,並協助專輔學校順利轉型,挹注資金也應專款專用,用於改善校務,甚至增加學術與學生交流。
此外,劉家榆也說,雖然《私立高級中學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行之有年,但條例理念是否合理仍需釐清,像捐資辦法無憑無據,使學校無法存活,勢必要修法,希望立委們可重新檢視條文,並找教育先進們一起開會討論,而非把修法「政治化」。
更多風傳媒獨家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