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布魯塞爾歐盟總部會見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兼貿易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備受矚目的中歐電動車關稅談判截至目前並沒有帶來如期的結果,但開始觸及「價格承諾」等具體議題。
這場談判幾乎被認為是中國與歐洲達成和解的最後努力。按照原計劃,9月25日歐盟27個成員國將投票表決關稅案,如果通過,歐盟將正式對華徵收電動車反補貼關稅。
王文濤與東布羅夫斯基斯雖然沒有達成協議,但會後披露兩個信號:中歐將繼續進行價格承諾協議談判,以換取無關稅;有歐盟外交官向美國媒體透露,原定於9月25日的最終表決推遲,以給雙方更多談判時間。
「價格承諾」意味著包括比亞迪在內的中國車企出口歐盟時,主動抬高售價,減少對歐洲公司的傷害。作為交換,歐盟取消關稅。中國商務部也提到,此舉展現出中方「最大限度的靈活性和誠意」。
這場談判關乎著兩個經濟體的前途——中國希望借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重大轉型升級,擺脫當前經濟困境;歐洲希望保住為數不多的優勢產業,不至於被中美拋下。
「分化歐洲」
美國從川普普時代的貿易戰,到最近一次對華加徵電動車關稅(稅率100%),幾乎每次都不留餘地,而且往往會迅速擴大到幾乎所有品類的商品,一旦徵收,延續數年。
相比之下,中歐的較量則顯得「傳統」——啟動調查、企業抽樣、宣佈稅率,歷經九個月;然後臨時稅率公布後,雙方談判,從六月份開始你來我往,直至表決前夕,依然未有定數。
美國把對華貿易問題當作「國家安全」問題;歐盟則當作純粹的貿易問題,因此採取的處理手法和效率,完全處於兩個層面。
美國對中國的態度一致,從白宮到國會,同仇敵愾;相比之下,歐盟內部在對華問題上分歧嚴重。
智庫歐洲政策中心的政策分析師瓦格·福克曼(Varg Folkman)向BBC表示,中國希望分化一些歐盟成員國的領導人,一些成員國的領導人可能會在表決中站在中國一邊,不讓關稅正式化。
按照歐盟法規,7月4日開始實施的對華電動車關稅是「暫時認定」,並稱「如果與中國當局的討論未能達成有效的解決方案」,那麼歐盟成員國將在9月底投票,如果通過就從11月開始正式實施,持續五年。
「在成員國中,德國的反對呼聲最高。他們認為,如果對關稅投贊成票,中國將進行報復。西班牙一直搖擺不定,他們的首相不久前去了中國,他似乎對之前支持關稅態度有所轉變,而其它成員國,如法國,則非常支持加徵關稅的決議。」福克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