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會是黃仁勳崛起的「時代眼淚」?昔日全球晶片霸主,如何淪為高通收購標的

2024-09-24 09:40

? 人氣

20240606-2024台北國際電腦展上展出之intel晶片。intel、晶片、電子元件配圖。(陳昱凱攝)

20240606-2024台北國際電腦展上展出之intel晶片。intel、晶片、電子元件配圖。(陳昱凱攝)

在個人電腦時代,英特爾(Intel)是半導體產業毫無疑問的霸主,主機殼上「Intel Inside」的小貼紙往往就證明電腦的效能與身價。那時無論是AMD或者Cyrix都遠遠稱不上真正的對手,英特爾的晶片幾乎壟斷整個個人電腦和伺服器市場。然而當個人電腦時代進入手機、甚至AI時代,這家美國科技巨擘竟淪為他人的收購目標,業界在驚訝之餘也不勝唏噓—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位「藍色巨人」跌落神壇?

回顧英特爾的輝煌歷史,這家成立於1968年的公司,曾在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保羅・歐德寧(Paul Otellini)等執行長的帶領下,創造了無數里程碑,個人電腦的核心—x86架構中央處理器(CPU),最早就是出自英特爾的產品。英特爾不僅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半導體公司,當初更是少數既能設計晶片又可自行製造的企業,在這兩個領域都穩坐龍頭寶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實在2021年初,當時年僅60歲的季辛格(Pat Gelsinger)接任執行長時,英特爾就已顯露頹勢。雖然英特爾還能製造晶片,在這場效能最快、電晶體最小的尖端晶大戰中,英特爾早已落後於台積電(TSMC)和三星(Samsung)等亞洲對手。雖然季辛格試圖重振旗鼓,計劃投入鉅資強化晶片代工業務,要和台積電和三星電子鼎足尖端半導體領域,但他收購格芯(GlobalFoundries)與Tower Semiconductor的計劃最後都沒能成功。

身為英特爾首位技術長的季辛格想要重振公司當年的輝煌,奈何他所提出「2030年成為全球第二大晶片代工企業」的目標卻越來越模糊。《華爾街日報》指出,正當英特爾還在摸索前進的道路、找回當年的眾多客戶之際,生成式AI卻開始興起,這股AI熱潮英特爾設計生產的CPU不再是市場寵兒,龐大的訂單全都流向(Nvidia)的圖形處理器(GPU),因為CPU並不適合複雜AI系統的創建和部署。

面對大時代的變局,英特爾的CPU甚至出現滯銷,季辛格為了保住重振戰略的成果,只能盡可能削減成本:包括2022年的大規模裁員、也包括去年決定削減股息。但這還不夠,季辛格上個月更宣布英特爾將裁員15000人、明年削減100億美元成本、並且取消派息。季辛格承認「承認AI熱潮比我想像的還要猛烈得多」,但他並未像外界預期的出售或分拆晶片代工業務,而是堅持他原本的重振戰略,只是加強支出控制的力道、進一步分離晶片設計和晶片代工業務—但英特爾上週的股價比起2020年初已下跌了將近70%,輝達卻上漲了「超過17倍」。

季辛格上個月向員工表示:「我們必須寸土必爭,並且要比以往做得更好,因為這是平息批評、取得成果的唯一方法。」不過Bernstein Research分析師斯泰西・拉斯貢(Stacy Rasgon)對《華爾街日報》表示,英特爾的未來取決於下一代晶片製造技術的成敗。預計該技術將於2025年投產,英特爾希望藉此超越競爭對手,至少在技術上重新取得領先優勢。重回技術領導地位,可能有助於提高英特爾的利潤率、增強客戶信心。

英特爾面臨的根本問題是,在AI的時代浪潮下,他們的核心晶片業務難以迅速復甦。拉斯貢也坦言,我們可以爭論這個戰略是對是錯,問題是該核心業務不支持這條道路,而且英特爾想停下來可能也已經太晚了。至於對於專注於手機晶片的高通而言,收購英特爾有助於進軍晶片行業的新領域,包括汽車和物聯網晶片、還有英特爾耕耘已久的個人電腦和伺服器晶片,但季辛格努力想要恢復的晶片代工業務會不會保留,目前仍是未知數,畢竟高通的慣有做法是將晶片製造外包給其他公司。這一組數字或許很能說明差異與問題:去年英特爾的資本支出為258億美元,相當收入的48%;高通去年的資本支出為15億美元,相當於其銷售額的4%左右。

喜歡這篇文章嗎?

國際中心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