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意凡觀點:當代藝術與科技的「無我」較勁

2018-10-06 05:50

? 人氣

Max Ernst於1920年其參與達達運動時期以照片拼貼創作的「謀殺飛機」。私人收藏。(作者提供)

Max Ernst於1920年其參與達達運動時期以照片拼貼創作的「謀殺飛機」。私人收藏。(作者提供)

當歐洲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杜象(Marcel Duchamp)的好友Francis Picabia由巴黎到蘇黎世避難。在那裡他遇見前衛詩人Tristan Tzara與一些來自歐洲各地、「自我放逐」的藝術家。他們由Tzara發表宣言,開始了「達達」運動。「達達」認為,人類相互殘殺,是因爲社會過度崇拜理性 - 一種自我中心的布爾喬亞價值觀。「達達」運動就是要將理性邏輯打下神壇,以更接近自然的態度活著。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一戰結束後,「達達」運動在歐洲大陸與紐約吸引了一眾對既有體制失望並深具才華的藝術家。除了Picabia,還有布荷東(Andre Breton)、恩斯特(Max Ernst)、Man Ray等,以解構既有邏輯思考的方式,大量創作藝術,並自費出版雜誌。他們喜歡在繪畫裡使用各種機械圖像以顯示自己較他人優越,Tzara並以高超的組織能力舉辦了幾場著名的達達活動,他尤其滿意其中一場引發近千人的暴動。在激烈宣傳改造的同時,這些藝術家們盼望,當每個人以「達達」態度生活時,能形成更美好的社會。

dada2000-5:圖二:Picabia於1919年繪製的Tristan Tzara肖像畫。(作者提供)
Picabia於1919年繪製的Tristan Tzara肖像畫。(作者提供)

透過Picabia,杜象雖然與這些「達達」藝術家交好,但仍保持距離,並未提出解決人類文明危機的方式。相較於別人的成見,他更關注於打破自己的成見。安靜又緩慢地,杜象進行幾年前便已開始的藝術實驗,在他的公寓裡,可見到思考實驗過程 - 以不同於平日模樣懸掛著的包括小便盆之「現成物」。他創作使用的「隨機」方式與「透視法」,都需要極大的耐性,才能完成。

後來,「達達」藝術家們在帶領人們抵達彼岸之前,就先因看法不同而內鬥。首先,Picabia與達達公開決裂;接著,距離Tzara的宣言不過六年,布荷東帶一批人出走,發起「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運動。至此,「達達」運動也就解散了。

dada2000-5:圖三:1922年「達達」運動最盛時,由Max Ernst所畫的「朋友們的重聚」。收藏於Museum Ludwig。(取自Wikiart)
1922年「達達」運動最盛時,由Max Ernst所畫的「朋友們的重聚」。收藏於Museum Ludwig。(取自Wikiart)

而「達達」運動開始時,藝術家們滿懷熱情宣傳的大規模思想改造,並未成功,只影響了一小撮圈內人。世界與這些藝術家們的美好想望漸行漸遠,歐陸各國敵意飆高,二十年後再度發生世界大戰。

戰爭揭露了每一位「達達」藝術家不同的思想信仰本質。被蓋世太保拘捕的恩斯特與達達藝術家愛人分開,在美國收藏家佩姬·古根漢(Peggy Guggenheim)協助下逃亡,並在同年與這位為他著迷的古根漢家族成員結婚,幾年後又與之離婚。Tzara不滿藝術家們的做法太學術,無法對抗納粹,轉而認同共產主義,並加入共產黨,卻又在1956年的時候,因蘇聯入侵匈牙利而幻滅退黨。Picabia於戰時待在法國南部,畫風丕變,以寫實風格模仿色情雜誌,在納粹容忍範圍內作畫。至於布荷東,則於納粹佔領法國時逃往美國,並在耶魯大學繼續宣傳,至死時都沒有放棄「超現實主義」。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9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意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