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開創本土化的全人社會處方病歷簿

2024-09-27 05:30

? 人氣

作者建議,以「社會病歷簿」針對單一失智與失能患者,客製化全人社會處方籤。(資料照,蔡親傑攝)

作者建議,以「社會病歷簿」針對單一失智與失能患者,客製化全人社會處方籤。(資料照,蔡親傑攝)

如果醫師不知道生病是什麼樣子,又如何能夠成為一位真正的「醫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若祇強調以病理或生理學的客觀分析與診治,卻無法以醫學哲學,切入病人主體的生活經驗,以更貼近於病痛與苦難的存在處境與生命倫理,追問病程之真理、美善、正義與自由的本質,來覺察那存在自身與他人的病痛、苦難、生存與死亡,所折射出來的意義範疇,藉其提出理解與同理,病人的病痛與受苦經驗,所引起的困惑、秩序、善惡…等問題!殊不知病痛所帶給人們的心與靈之折磨,而非只有身體機能失調而已!

筆者亦認為對失智失能的病友與家屬而言,常有以肉身所能感受到「即身的(embodied)」整體生活失序與斷裂!當醫者琢磨病痛的身體經驗時,就不應只是站在第三人的立場,得更加理解自我的即身性,以第一人稱觀點經歷與體會,去研究觀察病人,除軀體發生何種病變外,亦關注病人心靈的病苦!換言之,其同理「病痛」,不僅是對於客觀病理事實的主觀敘事與個人想法,更是「最原初的真實存在的意義」,就像弗雷德里克.斯韋納烏斯,詮釋生病的病痛經驗,乃「在世存有的失家狀態」,甚至是孤獨!筆者亦認,若應用於失智失能的病友與家屬而言,面對病人身體主體的倫理訴求時,如失智與失能的身體與我若即若離,感覺好像「是其又不是其的」,不聽使喚!其無法用意志力控制自己的身體不痛、不抖、不喘!能不聽見腦中,那個不斷批評其的聲音!

臻此,除了以自然科學的知識技術介入外,我們更應該與病人一同體驗生命脈絡中,最真實且活生生的苦與痛、真與假、實與幻、存與滅,使病人之身、心、靈,都得以「返家」!讓失智與失能的病人,最需要之安全感得以復歸,完全之身、心、靈、社舒適的「全人安居」!再不讓失智與失能的患者,成為社會他人嫌棄之凝視,或醫療科技病態的檢視對象!間斷失智與失能患者,或被遭社會孤立、邊緣化與汙名咎罪的折磨,而招致病痛與苦難折磨!恢復他們應的尊嚴、體面、社交與自我世界!台灣在2025年,超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未來失智與失能的患者,其所需龐大的人力、經費、網絡合作層面,與政策未來的走向,仍面臨相當大的挑戰!如前述,除了身體上的照顧之外,很多長者更需要被精神層面的關心,與被尊重的感受。感受到真正溫暖的照護,受到心靈上的呵護,活得更有尊嚴!

同步於全球潮流,推動創意高齡的行動,幫助高齡者走向活躍老化之路。生活和多元藝術,相結合成為一種翻轉老化的創新價值與行動方案。展現長者創造力和生命潛能,找到身心安頓的力量。相較有一在英國被稱為「社會處方箋(social prescription)」,乃依據不限為醫師的專業判斷,選擇特定活動,並有目標與計畫性地,讓高齡者參與文化、藝術、運動等兼具建立社交關係等活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