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娟專欄:洪水是國家大事,防洪要納入氣候變遷

2024-09-24 05:50

? 人氣

圖為2024年9月13日,一架泰國的軍用直升機正在向洪水災民投放救災物資。(美聯社)

圖為2024年9月13日,一架泰國的軍用直升機正在向洪水災民投放救災物資。(美聯社)

周末連續兩天的熱帶性低氣壓及低壓帶,為南、北兩地帶來豪雨,多個測站累積雨量超過400毫米,時雨量也在40毫米以上。有專家說這場雨勘比颱風,但其實近年來下雨型態改變,不只颱風,梅雨、熱帶性低氣壓、午後熱對流都可能帶來豪雨。而且隨著升溫,未來雨量會更多、頻率也會增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豪雨會造成經濟損失、人命傷亡、毀損公共設施、危及國土安全。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池內幸司,日前來台演講時就說,「洪水是國家大事。」他提出,未來必須制定以科學為基礎的政策,擬定災前預防措施,加強社會防災意識,來因應未來洪水頻率增加二到四倍,可能帶來的災難。

日本洪水頻率,比過去增加1.5倍

台灣十年來較知名的豪雨事件,包括2015年8月8日的蘇迪勒颱風,2017年6月3日的強勁梅雨,2018年8月23日的熱帶性低氣壓,9月8日的午後熱對流,以及今年7月25、26日的凱米颱風。很多測站都超過雨水下水道、區域排水保護標準,洪水造成不少人民財產損失、人命傷亡。

日本的情況也跟台灣類似,甚至頻率更高、災情更大。池內幸司提到,每小時超過50毫米的次數,2013年到2022年的十年間,是328次。相較於1976年到1985年的十年間226次,增加了1.5倍。

而且近幾年來,總雨量超過一千毫米的降雨愈來愈多,包括2018年7月「西日本豪雨」,四國、中部總雨量超過一千毫米,200多人死亡。2019年10月強烈颱風哈吉貝,造成東日本多處橋樑崩塌,長野縣新幹線車輛基地10台列車淹水,損失高達數十億日圓。

他特別提到2020年7月的西日本暴雨,熊本、鹿兒島、大分及福岡等30多個縣市大面積降雨,引發河川氾濫、土石流災情。其中,熊本縣南部的球磨村災情最嚴重,造成65人死亡,包括「千壽園」安養中心的14位長者。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池內幸司,日前來台演講時就說,「洪水是國家大事。」未來要制定因應氣候變遷的防洪計畫。(圖/水利署提供)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池內幸司,日前來台演講時就說,「洪水是國家大事。」未來要制定因應氣候變遷的防洪計畫。(圖/水利署提供)

他提到這個災情的特殊之處,65個死亡中的41人、約六成是在家中發現,而不是過去常見的戶外行走或車內,表示他們沒有辦法在第一時間逃離。這顯示死亡原因是預警或撤離不足。「千壽園」的情況就是,7月3日村莊已發布公告,必須做好疏散準備,但卻沒有及時採取相對應的行動。

反而有些房屋被沖走、災情慘重的地區,傷亡人數卻較少,原因是這些地區有很多熱心防災的民眾,他們平常就制定了疏散計畫,並且定期演練。

這些豪雨經驗,讓日本重新檢討災前預防法規,包括,要求房地產交易的重要事項說明,必須出示洪水災害圖。社福機構或村里單位,要強制訂定疏散計畫、定期演練。提升警告系統,國土交通省在全國35,000個地點,收集雷達降雨資訊,協助政府發出疏散訊息,提升居民防災意識。

以氣候變遷為基礎的防洪計畫

2021年8月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表一份報告指出,升溫1°C、1.5°C、2°C,發生極端降雨事件的頻率,分別增加1.3倍、1.5倍、1.7倍。

當時,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曾提出,依照台北、台中、台南、恆春、花蓮、台東的百年測站資料顯示,台灣年平均氣溫在過去110年(1911-2020)上升了1.6°C,比全球平均還高。

池內幸司在演講中提到,日本政府依據氣候變遷情境,來擬定防洪計畫。預測氣溫在世紀末上升4°C的話,降雨量會增加1.3倍,洪水頻率增加4倍。上升2°C降雨量會增加1.1倍,洪水頻率增加2倍。目前所有防洪計畫都要基於2°C的情境,而且政策制定要依據科學基礎,減少政治考量。

愈來愈多討論提到,防洪基礎設施無法解決全部問題,更重要是土地利用方式,7月底發生在台灣的凱米颱風,一些淹水原因就是把建物蓋在低窪區,或把地基墊高以鄰為壑。有的則為了政治利益,解禁原本不該開發的易淹水區。

池內幸司則呼籲,要多利用「綠色架構的基礎設施」,面對氣候變遷影響,要有永續性的策略,不只由政府主導,民間組織、社區也要共同參與。

*作者為獨立記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