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防部25日早上發佈公告,表示當天上午8時44分火箭軍向太平洋公海海域試射「攜載訓練模擬彈頭的洲際彈道飛彈」1枚,並且「準確落入預定海域」。《南華早報》指出,解放軍25日試射的是洲際彈道飛彈,其射程足以直接打擊美國本土。
中國國防部雖強調,「這是年度軍事訓練例行性安排,符合國際法和國際慣例,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和目標」。但《南華早報》指出,這是解放軍44年來第一次對外公開的洲際彈道飛彈(ICBM)試射,並認為可能是2017 年服役的東風-41,其射程約在12000公里至15000公里左右,足可抵達美國本土。
《南華早報》指出,在中國進行洲際彈道飛彈試射之際,亞太地區的飛彈活動正日益頻繁。北韓這個月才進行了數次短程彈道飛彈試射,分別飛往日本海或東海兩個方向。至於中國上次試射洲際彈道飛彈是在1980年5月,那是中國的第一枚ICBM東風-5,一共飛行了9000多公里。一般來說,洲際飛彈的射程通常在5500公里以上,主要用以攜帶核彈頭。
根據五角大廈去年10月發表的《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中國火箭軍正在「推進長期現代化計劃,增強「戰略威懾能力」,包括開發新型洲際彈道飛彈。該報告稱,中國已將ICBM的發射器數量翻倍,而且目前還在繼續增加。估計2022年時,中國擁有350枚洲際彈道飛彈,包括東風-31 和東風-41。
美國科學家聯合會(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FAS)核武分析師克里斯汀森(Hans Kristensen)2021年曾表示,他根據人造衛星照片研判,中國當時正在全力建設地下洲際彈道飛彈發射設施,就是為「東風41」洲際彈道飛彈(ICBM)量身打造。克里斯汀森分析,中方企圖加強戰略嚇阻能力、反制來自美國的威脅:一旦遭到敵國核子攻擊(第一擊),能夠立刻發動核子反擊。
中國軍事評論員宋忠平對《南華早報》指出,這次發射標誌中國對其ICBM能力的全面測試和評估。宋忠平說:「這次火箭軍朝太平洋的特定區域發射導彈,測試其完整的軌道,代表對武器系統的徹底評估」、「也說明火箭軍的飛彈技術成熟可靠,具有很強的實戰能力。」宋忠平推測,這次試射的ICBM可能是東風-31或東風-41,他認為此舉能夠阻止「某些國家」對中國進行核威脅。清華大學的核專家吳日強表示,中國明確表示試射洲際彈道飛彈,顯示中國提高了軍事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