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郝譽翔–文學作品為城市留下有血有肉的見證

2024-10-04 05:50

? 人氣

騎車從北投蜿蜒的山路上陽明山,沿途風吹得特別張狂,茂密樹影張牙舞爪,彷彿有魅影在其間遊蕩;北淡線的黑色鐵軌在隆隆火車輪下有如一條粗蛇,淡海灰白色的海水淘洗青春過剩的精力和躁動,處處都是隱喻,郝譽翔的家庭故事就在這山與海的交界上演,讀者陷入作家文字構築的情境中與她同悲也同歡。隨著成長的腳步,她從北投一步步前進到城市的中心,但北投始終是她的故鄉,永遠自稱北投人,如同她最新出版的學術論文著作《城市異鄉人:城市.現代小說.五四世代》中魯迅是北京的異鄉人,郝譽翔也是台北的異鄉人,書寫對故鄉北投深深的記憶和已不存在的風景;除了《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十多年後又寫了散文集《城北舊事》,有趣的是,這兩本作品都是她在做學術研究時同步完成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北投今昔大不同,郝譽翔在昔日眷村「中心新村」看展,回味北投的過往。(郝譽翔提供)
北投今昔大不同,郝譽翔在昔日眷村「中心新村」看展,回味北投的過往。(郝譽翔提供)

她笑說,余光中《左手的繆思》用左手寫散文、右手寫詩,自己則是左手做學術研究、右手創作,她的學術研究主題探索城市如何容納魯迅、沈從文等北漂遊子生命的軌跡,和城市如何改變他們的命運;而文學作品除了可以感受作家的心靈,更是認識城市的路徑,相較於台北城南的溫羅汀、城西的西門町和城東精華區,城北似乎最少人書寫,郝譽翔為自己的成長之地北投的使命感而寫。「文學家用文字留下了最真實的感受,期待更多人一起來書寫,為城市留下有情感、有溫度,真正有血有肉的見證。」

在國北教大語文與創作學系任教的郝譽翔也鼓勵學生回到內心、找到自己,創作要有自己的個性,如何修辭反而是最不重要的;補習班教的寫作技巧只是應付考試,對創作力是侷限。她提到自己在學生時代曾經一度對創作沒有信心,當時的台大中文系很保守,並不鼓勵創作,但她的論文指導教授曾永義肯定她的天分,鼓勵她就去寫,不要管那麼多,「他給我很大的空間,讓我自己去找出我的樣子…」

這些年郝譽翔寫了兩本學術論文,現在想回歸寫長篇小說,「之前寫父親,我的父親是山東人,也寫得蠻多了,現在想寫母親,母親是澎湖人,澎湖過去的歷史跟海盜分割不開,是非常重要的海盜基地,所以我下一本想要寫以澎湖為背景的海盜小說。」

文字帶領郝譽翔度過生命中的某些關卡,閱讀與書寫是她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對她來說閱讀就像吃飯一樣,吸收營養就會長肉,那長出來的肉就是文字,「它就是維持我的生命不斷,讓我感到有活力,而且活著的每一天都有價值、有意義。每個人都會找到那個東西,當你找到那個東西,你就會覺得明天可以值得期待…」

作家郝譽翔來到趙心屏的podcast節目談書寫與文字帶給她的力量。(作者提供)
作家郝譽翔來到趙心屏的podcast節目談書寫與文字帶給她的力量。(作者提供)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郝譽翔(約46分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