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清皇室著迷於一種獨特的玩具。乾隆帝、諸王與其親屬委託並收集名為「多寶格」的漆盒,有的小到可置於膝上,有的則大到只能穩穩擺在桌上。這些盒子都配有抽屜,通常有數十個,有些抽屜只有主人才知道其中機關。抽屜中放著各式微縮物:玉器、象牙、掐絲珐瑯、奇石、珠寶,袖珍筆墨、袖珍書畫,以及鏡子。每個物件都擺放在量身訂製的容器之中。整組多寶格可以打開,展開在一張大地毯上,也可以闔上,摺疊進一個枕頭下。
有些多寶格裝有珍玩,譬如一幅比現代撲克牌還小的主人畫像,此袖珍畫像還會配上同樣尺寸的玻璃片,上頭繪有服飾與髮型,只要置於畫像之上,主人就可以看到自己身著唐代官員、明代將軍、宋代大臣或道士、隱士的服飾。多寶格是大清對明代傳統的扭曲。在之前的朝代,學者用盒子來放置並攜帶自己需要的真實物件,像是全尺寸筆墨紙硯、臂擱等。
這些盒子看起來很類似學者與工人都會使用的分隔式便當盒。但清代的多寶格受到歐洲「珍奇櫃」風潮的影響:將自然與文化的奇景集中起來加以進行分類、分層,最終目的是要定義何謂奇特。正如所有歐洲的珍奇櫃都是其分類宇宙的中心,每個擁有多寶格的清代王公也都是一個中心,並從其散發出命名與轉化萬物(包括他自己)的能力。這些盒子是普世主義的玩具,皇權將這些物件加以定型、微縮與隔離,進而讓其成為現實。
乾隆一朝的清代藝術,對於以各個媒體再現微縮化的完整世界十分在行。有些表現在建築上,譬如說承德避暑山莊的皇家圓頂高牆之下,就複製了藏傳佛教達賴與班禪喇嘛的住所,抑或是圓明園的夏宮就粗略仿效了特里亞農宮。此種仿製最初可能是從佛教得來的靈感:三維的曼陀羅,標記出一個中心(或中心其中一個物質標記)。
現存最早的形式是盛京的大黑天建築群;此為對五禪那佛(dhyāna意指「靜慮」、「禪定」)寺廟模式的信仰變形,常見於大乘佛教世界,象徵方向、過去與現在,以及佛的等級(最高者位於中心)。盛京的遺跡顯示建築群的占地甚廣,涵蓋景觀與建築,預示許多清代在中國及內蒙的地標。乾隆一朝,盛京建築群自身也被微縮複製在北京紫禁城東側,如此一來,神聖的盛京就被納入帝都的微縮世界中。2傅雷指出,雖然用來定錨盛京四隅的佛教紀念碑地點是由喇嘛所指定的,但城市的規劃則是對明朝首都北京的影射。
身為省會,這座幾乎完全仿造成明帝都的前哨基地,無論最終是否將落入後金汗國的手中,都預期會具備一部分的特質。城市分為內外兩部分,不僅與北京(從我們的視角看來是清帝國的未來)極其雷同,與金朝的過去亦十分相似。申忠一詳細描述了費阿拉的同心圓結構,亦即兩位共治者所居住的內院,與手下部隊有所隔離,士兵及其家眷又以外牆與農民、商人和工人隔開。針對一六七三年熱河(承德)避暑山莊在清代文學中的再現(與實體特徵相對比),傅雷評論道,風水是帝國建築計畫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當風水無法完全藉由景觀與建築本身來實現,亦能在藝術與文學描繪中加以完善。帝國思想打造出理想的形式,然後呈現於帝國之間;可能是因為如此,規模與一些細節皆能不斷協調,讓整個世界都能放入象牙球中,抑或如同在熱河,不僅是帝國的地標,連自然環境都能在園林、宅邸與景觀中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