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確定性加劇焦慮 碳費政策仍待明朗化
儘管一般費率已經確定,但企業對於優惠費率的申請程序與最終費率的不確定性仍感到迷茫。雖然政府提供兩種優惠費率方案,包含以科學基礎目標倡議(SBTi)為標準的優惠,但其門檻過高,僅有少數企業能夠達成。對產業界而言,提出自主減量計畫後,仍需等待政府至少 3 個月的審核,才能知道使用哪種費率,種種不確定性加劇了企業對未來經營環境的焦慮。
產業界也明白,碳費政策要給予優惠費率,需要嚴謹的審核流程以防「漂綠」。既然如此,業界越來越多聲音呼籲,政府應該在制度面給予業者充足信心:
建議一、長期費率保留彈性,不同步規劃
不同步規劃的好處,是彌補目前模擬推估的碳費徵收情境之不足。計有的衝擊影響評估皆來自模擬,碳費影響在國內尚缺乏實證數據,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碳邊境機制細節也尚未明朗。未來根據實際數據做滾動式調整,有益於保護我國經濟。
全球經濟局勢日益複雜,費率審議有多面向因素需綜合考量,建議後續年度費率應俟未來執行情形逐年審議是否需調整。政府宜先制定調整規則,讓費率調整之關鍵因子明確化,以此驅使產業達成淨零願景。
建議二、優惠費率一段時間內維持定值,降低經濟衝擊
為最大程度降低經濟動盪風險,建議優惠費率維持定值,考量主要貿易競爭對手國之實質碳費費率,訂定優惠費率 A 50 元、優惠費率 B 100 元,且不應明訂廢止年限,以極大化自主減量誘因。
維持定值的關注好處是減少不確定性、增強企業完成自主減量計畫的誘因、確保台灣產業能夠與競爭對手國處於公平的條件。由於目前政府所做的衝擊影響評估只有針對總體經濟和產業,個別企業體質與遭遇環境有別,經營不確定性太大。
假使未來某天,碳費審議委員會要調整優惠費率,仍必須先考量企業的承受能力,若影響過大則應同時訂定碳費政策以外的配套措施,確保廠商可「活著減碳」,以達政策初衷。
在碳費政策的推動過程中,政府應考慮到企業的實際情況,尤其是台灣與鄰國的競爭環境。保持優惠費率的穩定性,不僅能讓企業有足夠的預期進行長期規劃,還能避免因政策過度波動,導致企業陷入經營困境。只有穩定的政策支持,才能確保企業順利完成綠色轉型,在全球排碳有價時代繼續生存。
*作者為水泥業永續策略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