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巴勒斯坦朋友嫁給同為阿拉伯裔的醫生後,定居在以色列伯利恆,生活算過的優渥。陳俞安曾很好奇,大膽問過阿拉伯朋友,「你會討厭猶太人嗎?」所得到的答覆是朋友回答,「不會,自己在以色列出生,可以受到好的教育,相比其他鄰近的阿拉伯國家人民的生活,自己是幸運的。」
儘管多數阿拉伯社區、猶太人社區都是和平共處,至少井水不犯河水,耶路撒冷的舊城一帶,如大馬士革門附近的阿拉伯、猶太社區,比較容易有衝突發生,因此以色列政府也會派出配備完整的軍人維持秩序,政治情勢緊張時,的確會發生恐攻、刺殺事件。
以色列政府在2002年起陸續把耶路撒冷邊界推至鄰近地區,築起隔離牆(separation barriers)形成以巴邊界,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等於被圍在隔離牆裏面,要出入得通過嚴密關卡,而以色列人則嚴禁進出,但觀光旅客則可經申請後自由出入。
要理解以哈戰爭,得回到原點思考
陳俞安第一次去約旦河西岸伯利恆(Bethlehem)時,當地巴勒斯坦人一直要她去看隔離牆,「上面都是對以色列很仇視的一些塗鴉、文字,感覺很震撼」。陳俞安再到約旦河西岸較大的城市拉馬拉(Ramallah),發現相對於以色列城市,拉馬拉生活水準的確比較不好,不是到處都有柏油路、網路速度也不快,但是領導人博物館卻蓋的很漂亮,前面還有噴水池。
陳俞安說:「我到現在還是很納悶,拉瑪拉與西岸人民生活並不算好,巴勒斯坦政府到底把國際援助資金用在哪裡」。
以哈戰爭何時結束,目前仍看不到曙光。陳俞安呼籲,要理解這場戰爭得回到原點去思考,為何有這場戰爭,是哈瑪斯發動恐怖攻擊、從以色列領土綁架人質,以色列政府要求哈瑪斯放人,但雙方無法透過政治談判取得共識,但現在戰爭越打越激烈,大家似乎都快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