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觀點投書:從P!SCO樂團創作看台灣的心理衛生

2024-10-15 05:30

? 人氣

P!SCO於東京澀谷表演。(取自P!SCO臉書)

P!SCO於東京澀谷表演。(取自P!SCO臉書)

「唱一首歌,送給離開的人們,願新的世界不再有哀傷,每一對翅膀都能自由飛翔。」

「唱一首歌,送給留下的人們,願所有漂泊的靈魂都能被安放,並擁有自癒的力量。」

樂團P!SCO於《每當唱這首歌的時候》的YOUTUBE資訊欄寫下了這兩段話。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2020世界衛生組織提出21世紀三大疾病分別為心血管疾病、愛滋病與憂鬱症。其中心血管疾病與愛滋病在病理上較好發覺與判斷,可憂鬱症甚至精神官能症的判定標準如同法律判例,各自有心證解讀讓將個案「判刑」,在參照診斷的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讓醫師判定。DSM-5也不是那麼可靠,描述的矛盾或是造成的不信任,棘手的地方又在於精神病、精神官能症都可能有症狀重疊的問題,甚至會有前驅期狀態,對於診斷也不能百分之百確定,病理上沒有明確的病灶判定困難,憂鬱症而言就可能與鬱期的雙極性情感疾患或是焦慮症等難以準確下診斷,更棘手的是引起原因是為心因性、腦神經衰弱還是其他內分泌問題所導致,投藥又像抽獎。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再回收抑制劑(Serotonin 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 SNRI),三環抗憂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TCA),血清素調節劑及其他藥物中光憂鬱症的藥理上選擇就如此之多,更別提這五大類藥物通常見效緩慢與不起效果的斷定都加強治療難度,若為嚴重憂鬱疾患(MDD)患者可能都將用藥打槍一輪也讓醫師或是助人工作者挫敗感增加,而藥物副作用也常成為治療的困境讓病患放棄用藥甚至選擇極端的方式結束這一切。

除了生理上用藥心理上也許多療法與學派,箇中複雜牽涉到心理衛生、隱私、社會安全與經濟成本等。在生理心理雙重作用下,不只患者痛苦也會有共情過於強烈的現象或是移情作用等讓陪伴者或是給予支持者也陷入漩渦不在話下。而在心理衛生這些病症狀況之下,對於文化影響也甚鉅,在西洋甚至較為保守的東方藝術或是詩詞文學都能見這些病症的影響,在次文化近年也是激發創作引人共鳴,在壓力鍋般的現代社會,個人心理健康與隔閡加上資訊發達與網路文化崛起甚至還在膨脹,在前面要病理藥物與諮商等角度,更為貼近生活的就屬於音樂,要談到的就是開頭引用的樂團P!SCO,被稱為最為挑戰肌耐力的樂團,粉絲鐵桿等級居多。

球衣的象徵,日系風格到現場很強的互動性與粉絲黏著度被戲稱為邪教,P!SCO「毫不猶豫地帶來快樂」之中歡快的曲風中乍聽下歌詞也屬於正向的,細看會發現時常出現二元的碰撞像是光明黑暗絕望希望等,在成名作光圈中就是以生命經驗創作出來的作品裡面包含了創傷卻有力量,在引起共鳴其實就是音樂的力量與一種被接住的感覺在樂團演出期間將自己交給台上隨之擺動起舞,P!SCO作為講述心理衛生與文化之間的連繫我想是再適合不過。

因為跨性別與同志議題或是生命經驗而創作與共鳴,在帶給群眾力量時。我曾數度在現場演出見識到這些共鳴,甚至我思考著台上溫柔唱歌的主唱小論更或是標誌性馬尾的吉他手芮秋的搖滾堅毅的意象。再思考這份以音樂傳達的溫柔與勇氣,以個人的理解就是在受傷之後壯大堅毅,再以作品帶來的歡快讓人依靠,這其實就是P!SCO迷人的地方。

一言蔽之就是我們無法時刻堅強,但聽著音樂跳著舞。至於明天就再和另一個明天妥協又何嘗不可?懦弱又有何不可?近期即將14周年的P!SCO也正要展開北中南巡迴演出,我想感受這份特殊的舞台感染力之外,以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心理衛生與文化的連結,也是一個較為輕鬆的切入觀點。

*作者為作家、媒體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