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全觀點:高歌抗日救亡,戰後飽經滄桑─《杯酒高歌》相關人士的坎坷人生

2024-09-22 07:00

? 人氣

抗戰音樂作為抗戰歷史的一部分,紀錄著一代人的血淚故事。

抗戰音樂作為抗戰歷史的一部分,紀錄著一代人的血淚故事。

台灣以前的唱片專輯中,謝雷、張琪等歌手的演唱曲目都出現了《杯酒高歌》這支1930年代的抗戰救亡歌曲。《杯酒高歌》旋律輕快、進行曲風,歌詞充滿浪漫、樂觀、犧牲的愛國情懷,在抗戰救國年代堪稱救亡歌曲之經典。然而,與這支歌曲相關的人物,在抗戰勝利後卻是命運坎坷、飽經滄桑。《杯酒高歌》旋律取自美國,它的日本、韓國版本,則見證了兩國從戰爭的廢墟中逐漸崛起、繁榮的歷程。同一首歌、不同的際遇,也詮釋了不同國家、民族對戰爭的不同感知和理解,命運自然也就有重大差異。深圳的日本孩童遇刺身亡,更是昭示一個無法迴避的道德與現實命題:如果一個戰勝國的格局、發展、文明,不如戰敗國甚至前殖民地,這大概不是一種成功。

源自美國緬因大學的學生歌 中共特工填詞中文版

很多台灣人和海外華僑對《杯酒高歌》並不陌生,它的歌詞是: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舉杯高歌救國軍,灑熱血抗敵人;糧缺彈少勇戰爭,聽歌聲壯列入青雲;又高歌對我同胞們,莫忘記敵寇深;大家一齊向前進,為民族犧牲不顧身。救國軍,鐵似心,不怕饑餓風霜雨雪深;救國軍,鐵似心,憑赤手與那槍炮拼;救國軍,鐵似心,流鮮血喚回民族魂;救國軍,鐵似心,拼生命救沉淪。又舉杯高歌救國軍,灑熱血抗敵人;苦是生活鐵是心,開民族戰爭第一聲;又高歌對我同胞們,齊加入救國軍;不怕敵人炮火兇猛,看我們血肉築長城。」

不過在戒嚴時代的台灣,「為民族犧牲不顧身」,一度被改為「為國家犧牲不顧身」。這種修改究竟是基於什麼考慮,大概只有當時的文化管治部門最清楚。杯酒高歌,廣受好評,1970年代的國軍藝術劇亦以杯酒高歌命名。

但其實,這首歌源自美國。它的曲作者是1904年美國緬因大學(University of Maine)學生Lincoln Colcord。他當時無意中發現由美軍軍樂隊指揮E. A. Fenstad創作的一個進行曲。Lincoln Colcord為其填上歌詞,內容是歌頌友誼、號召大家舉杯高歌、讚美生活。Lincoln Colcord想以此作為學校的學生之歌,但初期遭到學校拒絕,認為學校不准售賣酒精飲料,這首歌實在有傷風化。但最終還是校長高度評價了這首歌,最終讓The Maine Stein Song流行開來,並成為許多電影的配樂。

The Maine Stein Song誕生之後,風靡全球。1935年,歷經了一二八淞滬和1933年長城抗戰之後,華北地區的中日對抗局勢加劇。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也追趕進步和救亡潮流,將女詩人安娥重新為The Maine Stein Song重新填詞的作品《杯酒高歌》灌成唱片,主唱是當時的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的年輕女高音歌唱家郎毓秀。安娥曾在北京國立藝專讀書,後來加入中共,並前往蘇聯深造,成為紅色特工。在蘇聯學成後,回到中國的安娥潛伏在國民黨機構,進行地下工作。安娥後來成為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歌曲部主任,創作了《賣報歌》、《漁光曲》等著名歌曲。但安娥極為成功的一項使命,是將著名作家田漢發展為中共黨員。安娥與田漢也成為情侶,最終結為夫妻。田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詞作者,著名左翼劇作家。主唱郎毓秀,是著名攝影家郎靜山的女兒,長期從事音樂教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