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夢醒時分,聯合再生錯誤投資該有的省思

2024-10-17 07:20

? 人氣

太陽能板成為紅海後國發基金仍跳進來投資聯合再生,現在啟動退場機制。(資料照片)

太陽能板成為紅海後國發基金仍跳進來投資聯合再生,現在啟動退場機制。(資料照片)

國發會上週承認已經對聯合再生「啟動退場機制」,簡單說就是承認投資錯誤。但國發基金出問題的投資案豈只聯合再生?政府除了該把過去幾年的投資案情況清點並對外公布外,更該重新檢討政府拿錢到處亂投資的惡習。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國發會主委劉鏡清上週在立法院中說,國發基金已從8月27日起對聯合再生「啟動退場機制」,原因是國發基金在聯合再生董事會只有一席董事,「要強化其公司治理有難度」。聯合再生則發新聞稿說,依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產業創新轉型基金作業要點,國發基金投資持有期限以5年為原則,國發基金於2018年底投資聯合再生至今已屆5年,完成階段性任務所以啟動退場。

雖然話都說得含蓄、甚至漂亮,但實際情況應該很清楚:聯合再生不再值得投資與持有,一個原因是財務問題;國發會投資時預估隔年可轉虧為盈,實際上虧損情況未改善,投資至今累計虧損140多億、今年上半年又虧損11億。再來是公司治理問題多,劉鏡清那句官方只擁有一席董事「要強化其公司治理有難度」,已道盡一切;聯合再生先後發生過被外界質疑為「違法轉賣」事件、違規用中製產品等。

白話文講就是:這個一個錯誤的投資,國發基金現在急著要「走人」。而社會當然也會想對此投資案「究責」:當初是如何決策?有人該負責嗎?因為,投資時其實就已看出問題。

聯合再生是由新日光、昇陽光電及昱晶能源3家太陽能模組廠合併成立的企業,而國發基金以1000億元成立的「產業創新轉型基金」就在當時投資入股,而且評估認為隔年即可獲利,但實際發展顯然差距大。

事實上,在2018年國發基金投資聯合再生之時,已經非常明確看出太陽能產業在全球都已成為「紅海」的趨勢。2017年4月美國太陽能廠商 Suniva 聲請破產,5月時,曾是歐洲最大的太陽能廠商、德國的Solarworld也宣布破產。回看更早,2016年號稱全球最大再生能源公司、同時掌握太陽能與風電的美國SunEdison宣布破產。在此之前,Solar Trust of America、Evergreen Solar、Spectra Watt、Solyndra………等歐美的國際太陽能大廠都已「先走一步」、宣告破產了。

甚至看看國內都可以知道太陽能產業的風險有多大。曾是國內太陽能龍頭的茂迪在2006年4月股價曾達985元,是當時的台股股王;許多科技廠商,從台積電、聯電到友達、茂矽等科技大廠,也紛紛搶進太陽能產業,台灣在太陽能電池的市占率曾居全球第2名。但到金融海嘯後、各國政府補貼減少,就成紅海,台積電等大廠最後都已退出放棄太陽能產業、大部份太陽能廠商都還是虧損狀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