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安觀點:藍綠想擺脫「統獨困境」?向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借鑒

2024-10-17 06:40

? 人氣

民進黨則主打「情感國家」牌,以台灣主體意識吸引選民,塑造「台灣優先」形象,與選民在情感上建立連結。這使得「台灣」在選民心理上超越了法理上的「中華民國」,尤其受到年輕選民的認同。而國民黨的憲法論述難以打動選民,特別是在年輕人中顯得冷硬無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派」與「民國派」的穩定結構:6比4

根據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民意調查,2023年底,認同自己為「台灣人」的比率為61.7%,近四年都維持在六成以上,而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為34.4%。最近三次總統選舉中,國民黨得票率分別為2016年朱立倫31.04%、2020年韓國瑜38.61%、2024年侯友宜33.5%。由此可見,台灣派與民國派的結構穩定在6比4。

民進黨憑藉「台灣派」情感支持基礎,不斷強化台灣主體意識。而國民黨若想突破4成的「天花板」,需要在情感上與選民建立連結,並且推動真正的「本土化」。

國民黨的挑戰:突破本土化與情感連結

國民黨若要打破僵局,應尋求在「情感國家」與「憲法國家」間找到交集。蔣介石在台時已推動本土化政策,1970年代蔣經國更大力提拔本土人士。然而黨內的深藍勢力至今仍掌握話語權,對本土藍派存有懷疑和不信任。國民黨應給本土人士公平發展機會,以尊重「台灣優先」意識來爭取台灣派選民的支持。

維持現狀: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之道

在統獨問題上,政大選研中心長期追蹤調查,台灣人民支持「廣義維持現狀」的比例超過八成。從1994年的71.9%增至2023年的88.8%,「維持現狀」成為台灣的最大共識。這不僅是口號,更是一種智慧。台灣應在不統不獨的基礎上,靈活應對國際變局,維持現狀是一種動態平衡,讓台灣在兩岸和國際舞台上靈活發展。

擺脫「義和團式」對立,尋求歷史和解共識

藍綠雙方若要擺脫「義和團式」對立,需從意識形態爭論中解脫,轉向經濟、民生和國際議題。民調顯示,台灣派與民國派之間存在交集,國民黨應將這部分選民轉化為支持者,打破意識形態限制,爭取更大的競選優勢。

統獨及國家認同成為為台灣的難題,其根本在於內部對歷史認知的嚴重分歧,尤其在「台灣派」與「民國派」之間,對台灣被殖民的歷史形成不同視角,例如:「抗日戰爭」、1945被「光復」還是被「接受」、以及「皇民身份」的理解等。

首先,在抗日戰爭的看法上,「民國派」視這場戰爭為中華民族對抗侵略的光榮勝利,並以此為榮;而「台灣派」則認為這段歷史充滿矛盾,許多台灣人以日本臣民身份參戰,甚至有數萬人為日本犧牲。因此,對台灣派而言,這場「抗日勝利」並非全然光榮,反而帶有複雜的歷史記憶。

喜歡這篇文章嗎?

韋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