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胡說八道」的語源思辨

2024-11-02 06:00

? 人氣

我在研究台灣話的漢字語源中,看到故劉建仁先生的網站,一個話題是上述的「貓面」,我無法接受劉先輩論述它由來「狸貓換太子」的解說,懷疑良久。劉仙(台語「先」輩的昵稱)是有規矩的音韵學家又精通日語(他應該是日治時代就進入成功中學,舊稱台北二中),我則是比較富有想像的,所謂側面思維(lateral thinking) 的學者(?)外,也通曉英日語,並涉入多種歐洲語言及現代語言學。一日,我看到法語的地理畫報月刋 “GEO”,封面是一個年輕英俊滿臉刺青的緬甸人,西諺有法國大科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的名言「機會青睞有準備的頭腦思維」(Chance favours the prepared mind.),由此引起「苗頭」線索(日語漢字叫糸口 ito-guchi),並且有台灣網路上提出台北「貓空」的地名,又及地名「苗栗」的原稱是「貓里」的漢語美化等等,很自然的使我可以演釋所謂「貓面」應該是「苗人刺青的臉孔」,簡稱「苗面」的訛音。在漢語多數方言的書寫中,台灣話或是分佈廣域的閩南方言,文白異讀是最錯綜難解的問題。但是,一旦找到「頭緒」就可化解一堆「失寫」的口語漢字,如上述「花巴染苗」的白話發音「ㄏㄨㄟ- ㄅㄚ- ㄋㄧ - ㄋㄧㄠ」/hūe-pa-ni-niau/,就是「巴人的花様紋身,苗族的染色刺青」。同理,台灣話俚語的「三八」就是「山巴」的貶稱。為何「巴」族的貶義不如「胡」人的蔑稱普遍呢?我的猜測是「巴蜀」古國在戰國時代,早就受秦楚的侵佔而逐漸被漢族同化。台語或是閩南語則保留不少古漢語(福建話尤以商周時代河南一帶的口語為主)庶民的祖語不容易流失,尤其是遠離北方官話的影響甚少。因此,胡人的說詞巴人的道理造句「胡說巴道」,以訛傳訛寫成「胡說八道」。我想這個闡述簡單,容易明白,「三八」就是譏諷「山巴」,不必再胡說八道一大套!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作者為有機化學博士(日本大阪市大.加拿大SFU)。在台灣曾任中興大學副教授;中山科學院研究員;加拿大Alberta Research Council, Reach Scientist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