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字是「竹」與「夭」兩個字元上下構成的常用漢字,字義通俗,但是造字的原素卻是非常費解。唐代有學者說是:「竹得風其體夭屈, 如人之笑」的會意字。但是笑字最早見於戰國楚簡,字體上形近似「艸」下形「犬」的構成,東漢熹平石經更是明顯的刻成「艹」字頭。其後逐漸的寫成「关」或是「咲」,前字顯然是「艹」與「犬」的融合省筆減少一點,後字「咲」加一個「口」形,表示歡喜而笑容開口,即變成「口」左旁,「艹」字頭,及「大」下形的三字元(初文)合成字體。這個「咲」是「笑」的古字,卻是己經罕見於中文,但是在日本是常用漢字,表示花朶的綻放訓用作「開」花(日語動詞“さく”)。漢語方塊字楷體常簡省筆畫,又趨於統一字形,譬如春、秦、泰、奏、舂等四個字,各字頭本來具有不相同的聲符及複雜的小件字元,後來統一簡化成「三人」相壘的上形字眼。
漢字由象形文字逐步蛻變,其過程經棣化、小篆、楷書等等,字體的設計傾向於方便省事,甚至是恣意的變體。在篆書及棣書上,咲/关(笑)字的原形上面是「艹」文字頭,下面是「犬」的初文,我們揣測它是一個形聲字,其後轉形「笑」- 「竹」及「夭」的初文,上下合成構字。文字學說:不可分解的象形為文(字元),合體為字。故有「笑」的解釋作會意字。這樣就可以說是「談笑風生」- 竹竿因風吹起動而彎曲了,代表人體大笑夭身 。如此遵從後起字「笑」的說文解字,就是望文生意的剖析,自圓其說了。筆者演䆁推論「笑」的本字是形聲字,即是「談咲(笑)形聲」的由來 - 字頭「艹」表草聲,下形表「犬」的形聲字。漢語單字音是由輔音的「聲母」及元音的「韻母」組成的。「笑」注音[ㄒㄧㄠˋ],漢語拼音字母作 [xiào],國際音標可以寫成[ʃiao]或是近似羅馬拼音作[siau]。漢語詞彙的演化,韻母比較問定,生母則往往因分義而發聲分道揚標。因此早期漢字字書的目錄是從穩定的「韻母」分項的。關於「聲母」的分化,譬如說擦塞音[ts](ㄗㄘㄓㄔ)可以移動作[t]及[s]音,即是分佈為 ts,t,s 三個聲母;聲母的輔音可在 ts、t、s 分歧,或注音ㄗㄘㄙ(漢語拼音z,c,s) ,也可ㄓㄔㄕ(zh,ch,sh) 移動。漢語的 [au/ao](注音符號 ㄠ)是優勢韻,尤其是在古字韻 ok > au 的變化。譬如「欲」古音 (台語僅有文讀音)[iok] > [iau] ,變音「要」(腰本字) 取代「欲」文書字詞的口語化,「要」字借音卻變成優勢的用字,「欲」字則僅作為文書語。台灣話/廈門話是漳泉方言的融合口語,漳州/泉州話則是承襲黃河中下游的河南一帶(尤其是固始縣)移民的口傳用語,歴代訛化商周古語的「蠻」南漢語。上述 ok > au (國語音:惡 > 奧)的韻變存在承襲甚多古漢語的台灣話/福建話中,閩南語的文白異讀最為明顯。「咲/笑」字可以揣測是從「草」聲 [tsau]/ㄘㄠ/,故台語文讀加上介音 [i]「笑」[tsiau] 。上述 [ts] 聲母可以分化,所以現在普通話發音 [siau]。原始的表音「艹(草)」,下形「犬」是象徵的狗嘴常開,因喘氣(英語 panting)或是由舌出汗(英語 tongue sweeting )的樣貌。因為狗的身體,生理上不具有像人類的皮膚表面上的汗腺,牠必須「笑口常開」,排出汗水。故有「犬」形,「草」音「关/咲(艹犬)」的形聲字。至於後起字「笑」的形成,起於誤筆而「約定俗成」,惑是恣意性的,如台灣媒體用字「喬」字,取音自台語「調」/tsiau/ ㄑㄧㄠ(調整/調解)的白話音。上音「草」下形「犬」的動物表情並非是孤立的造字,以早有文人比照「哭」字就是,這字在台語發音 [kau] /ㄎㄠˇ/與普通話「笑」同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