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看到與看不到的快樂—《同聲同氣——香港年長女同志口述史》出發的同志議題

2024-11-03 05:40

? 人氣

《同聲同氣——香港年長女同志口述史》紀錄香港女同志的生命歷程以及原生家庭互動的過程。(示意圖,AP)

《同聲同氣——香港年長女同志口述史》紀錄香港女同志的生命歷程以及原生家庭互動的過程。(示意圖,AP)

《同聲同氣——香港年長女同志口述史》於2024年4月出版,作者為鄧芝珊與伍詠欣。鄧芝珊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著有《Conditional Spaces Hong Kong Lesbian Desires and Everyday Life》;而伍詠欣是前《明周》專題組編輯,一直關注社會議題。讀過台灣張娟芬的《愛的自由式:女同志故事書》,一直期待香港會有女同志訪談的優秀作品出現,今年的《同聲同氣》相信可以讓台灣讀者更了解香港年長女同志的狀態。此書以五篇故事與三篇論文組成,雖然我在研究所看的大多是論文,但故事更吸引我,因為有血有肉、有笑有淚。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年長女同志當初面對如何跟家人出櫃,《同聲同氣》的採訪中有提及,並且「母親」一再出現。「母親」對於受訪者的苦口婆心的勸阻多是擔心她們最後會孤獨終老,沒人照顧。

阿安的母親:「你跟那個誰這麼要好?她們不會鍾意你一世的,到最後你都是孤伶伶。」

阿寶的母親:「我不想你被人欺騙。」

「你份人太好,有時好過頭。」(你這個人太好,有時太好了。)

「好多人結婚後也不是好開心——最緊要你同身邊的人開心。」

「你記住,金錢就是你的子女,你要談戀愛的話,跟金錢談就好。」

阿安與阿寶的母親的「反對」,都是為了女兒的幸福著想。阿安與阿寶的戀愛都不太順利,阿寶最後獨居三十年,她做好了將來孤獨終老的準備:「要有的一切我都擁有過,只怕這輩子冇人愛過我而已,但是我十分感恩,因為我已經遇上兩個無條件愛我的人。」而這兩個人,是母親和家中傭人英姐,英姐照顧了阿寶一家人超過五十年。同志在現今香港無法結婚,而同性戀愛在幾十年前的香港仍屬於「禁忌之戀」。雖然香港並沒有發生過對同志壓迫的大型歷史事件,如美國的石牆事件,但無法曝光、無法言說,那種無法看到未來的壓抑也許更令人難以喘息。如果有明顯的反對、打壓,那作為同志的我們還可以一一站出來「對抗」,但連「對抗」都沒有,有的只是石牆的灰色。

《同聲同氣》並沒有太多描述受訪者向家人出櫃的恐懼,也許因為年月過去,當初的掙扎都不再清晰。我想起了美藉日裔學者和作家吉野賢治(Kenji Yoshino)寫的《掩飾》(Covering:The Hidden Assault on Our Civil Rights),是我看過最好的同志著作,吉野賢治把個人同志經歷與對社會的思考結合,既有個人的抒情風格,亦有學術式的批判精神。他在書中描述了自己跟父母「出櫃」的畫面,父親聽完問道:「你是在說你是同性戀?」吉野回答了以後,抬起頭,母親看著父親,那是吉野永遠都不能用語言描述,也無法忘記的表情。吉野的母親在這一生中很依賴父親,而唯獨這一次,父親給不了她任何解釋、安慰或意義。吉野寫道「我,一個對文字如此有信心的人,此刻竟感受到了語言的局限。我找不到任何詞匯描述他們相互凝視的目光。」最後吉野的母親用日語說,「但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就再也不能回日本了」。在這瞬間,吉野才意識到自己為什麼那麼害怕向父母出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