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長顧立雄十月廿三日表示,中共封鎖台海就是戰爭行為,各國因航運受影響不會坐視不管。另亦有軍事專家認為,「封鎖台灣」不等同於「封鎖台海」,各國仍可能置身事外。有鑑於此,筆者謹就國際法慣例、中共經濟受損、野戰戰略考量等層面做個綜合分析,將有助廣大讀者釐清問題全貌。
首先就國際法而言,國際法中關於「封鎖法」的各類論述及相關條約規定並非成文法,乃是依循國際法之慣例及傳統規範來定義。常態下對「封鎖」的定義是兩國在敵對的狀況下,一國對另一國的領空和領海進行封閉式的作為,企圖以封鎖的手段達到其政治或經濟目的。一般按國際法的慣例而言,封鎖須有聯合國安理會授權才有正當性,否則冒然封鎖會被視為向全世界宣戰,反而給了各國介入爭端的政治藉口。例如軍力強大之美國,亦在1962年對古巴採取「海上隔離」行動、1990年對伊拉克執行「海上禁制」措施,都是藉以迴避因封鎖而失去國際法的正當性,這個道理中共不可能不知道,而冒然給美國號召盟國共同制裁中共之憑據。
其次對中共經濟受損而言,運用海空兵力長期封鎖、孤困台灣,並不能在短期內迫使台灣屈服,而且中共東南沿海諸省之經濟亦會受到波及。再者,美國亦可能會在封鎖期間動員國際社會,對中共實施經濟封鎖與制裁等措施。因此,封鎖台灣的作戰方案,只會對台灣有利、而對中共不利。換言之,封鎖對中共而言--就像七傷拳一樣,傷人亦會傷己,戰時不會在台海採用;而平時的軍事演習有其政治考量,搞個幾天“類封鎖”、亮亮劍、嚇嚇人,國際社會和台灣內部才會有感。
再次就野戰戰略而言,所謂「野戰戰略」乃是運用野戰兵力,創造決戰時有利的戰略態勢,俾使一個野戰大軍在戰場上容易擊敗敵人的用兵指導構想。根據野略戰史記載80%以上的戰爭是因截斷敵軍的補給線而獲勝,補給線泛指軍事上運輸軍隊所需一切有形物資從後方到前線的交通路線,可能是海上、陸上、空中的形式,若此線被敵軍有效切斷往往會造成己方的全面潰敗。對台灣而言,中共截斷其戰略能源補給線最佳的位置是在南海,那裏遠離台灣本島海、空兵力所及,也是波斯灣至台灣海運必經之路,故中共在南海填造7個人工島,並且已部署雷達、戰鬥機、反艦和防空飛彈等軍事設施,已實質截斷台灣的海上補給線。
事實上,中共曾於1992年提出一項重要的海上作戰理論,指出台灣與中共間未來選擇的戰場是「南海」,而非「台海」,藉由航母戰鬥群對台灣籍各型貨(油)輪船,執行南海之「海上隔離」或「海上禁制」措施,切斷通往台海主要的運補航線,期在中共有利之海域誘使台灣戰鬥機、艦艇脫離台島基地油料和彈藥支援的狀況下,一舉予以圍殲,俾斷供台灣民生和經濟仰賴的石油、燃煤、天然氣等能源,迫使台灣與北京進行統一談判。易言之,兩岸一旦在南海發生軍事衝突,中共可迅速調集南部戰區及南沙週邊大型島礁所部署的海空兵力,伏擊或圍殲台軍遠赴太平島解危之海空兵力,進而徹底截斷南沙至台灣的海上能源補給線,迫使台灣必須接受統一和談,此舉將大幅降低美國對中共統一台灣的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