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強生(Simon Johnson),及芝加哥大學教授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共享殊榮。
艾塞默魯、羅賓森十多年前出版《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探究國家繁榮富裕的關鍵,在於社會採行何種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去年出版的《權力與進步:科技變革與共享繁榮之間的千年辯證》是艾塞默魯及強生合著,詮釋技術進步很重要,可以讓國家經濟成長發展,但成果不能讓少數人拿走,應由社會共享繁榮,必須透過良好制度設計來避免。
他們花了很多的時間收集數據,包括2200多個歐洲城市的數據,如國民生產總值、城市化等等。經過經濟計量模型的分析,他們發現兩個重要的變量,決定哪些國家因而興起。
第一個變量是貿易,具體說,就是經過大西洋、通往美洲的貿易。第二個變量就是一國的初始政治經濟制度。例如相同地理位置、氣候、文化相同,但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邊境城市諾加里,當地居民相對富裕、也較長壽,許多孩子大都擁有高中學歷,但位於墨西哥索諾拉州的同名邊境城市諾加里,當地居民則普遍較貧窮。
兩者差別,要看國家制度,是否能夠廣泛分配權力和資源,並鼓勵經濟活動。美國「廣納型制度」透過有效運作、透明的民主制度,以及完善法治保障私人財產,讓公民與國家得以積累財富,而墨西哥高壓極權政府下的「榨取型制度」則反之。同樣是海權殖民擴張的英國和荷蘭,比起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因廣納型制度和榨取式制度不同,發展各異成敗立見。
三位獲獎者開創了實證和理論方面的新方法,大大增進人們對全球不平等的理解,找到了導致當今許多低收入國家薄弱制度環境的歷史根源。國家需要足夠強大以提供公共服務和保障秩序,但同時社會也需要足夠強大得以制衡國家的公民社會,防止其濫用權力。許多國家的興衰並非偶然,而是制度選擇的結果。
中國模式可以成另類成功樣板 ?
羅賓森懷疑中國是否能在維持專制政治體制的情況下,還能保持經濟繁榮?他說:「全球歷史上有很多例子,能夠表現良好四十年、五十年。但這種情況不可能維持下去……蘇聯也曾表現出色五、六十年。」艾塞默魯指出,專制政府以政策導向帶來的經濟成長往往並不穩定。
中國龐大市場對西方國家具強大的吸引力,柯林頓因而力主讓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只要經濟發展到某階段「中產階級」就會興起,可促使中國走向民主。20多年過去了,中國經濟有了極大增長,同時也出現了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但中國並沒有走向民主,反而更加獨裁。而且以「中國式民主」試圖推銷其「威權成功體制」,改寫「民主新論述」,迷惑世人,遂其霸業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