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而言,美國的女權主義按時間順序可分為四大波動時期,其中,第一波女性主義(First-wave feminism)指的是從1850年到1945年期間,而其爭取婦女權益的結果是讓女性獲得選舉權;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是女性主義者的一場社會運動,始於20 世紀60 年代初,一直持續到1990 年代初期;第三波女性主義則源於第二波女性主義的不能趕上時代而失敗,必須結合所有女姓團體共籌決策,被視為是數個不同派系的女性主義之結合的運動;第四波女性主義(Fourth-wave feminism)始於2012年間的女性權益崛起運動,著重於性別架構的多元交織性和網路與社群平台的應用,如為文分析、分享動態、打卡,拍影片、舉辦線上活動,以及參與各種讀書會等,主要目的是為達成女性主義理念的傳播。
然而,自1919年6月4日,美國國會通過憲法第19修正案,賦予女性選舉權以來,美國女性不會因投票選舉而被判罪進監獄,也不必再為了政治訴求而自絶於白宮之外,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美國從政女性愈來愈多,並已超過歷來任何時期。然而,儘管美國女權主義盛行,唯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所公布的國家全球性別差距報告(2017),美國在性別平等方面排名第49位,亦即美國距離男女平權的國家仍有一大段的距離,尤以總統大位的性別取向更為明顯。
然而,美國女性參與政治的人數雖然愈來愈多,但卻不曾出現過女性總統,希拉蕊·克林頓一度是最接近總統寶座的女性,因為在2016年11月8日大選投票中,她得到了大量女選民的支持,公民投票總票數65,844,610張,占48.06%,高於川普的62,979,636張,45.97%,得票數雖比對手高出甚多,但因選舉人票相對較少(227:304),最後敗給唐納德·川普。八年以後,川普再度擊敗另外一位女總統候選人賀錦麗,顯示美國女性總統參選再度挫敗,至於美國是否能在女性獲得選舉權一個世紀之後出現一位女總統,或許美國X世代的人仍有機會看到,唯仍充滿了許多不確定因素。
三、美國政治的男性社會
在美國二百多年的歷史中,政治上的性別差異反映著美國社會的動盪與不安,也左右美國的各種選舉,其中,又以大選更受性別差異的影響。若以2024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為例,便可發現美國大選中的情性別差異,如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在男性選民中享有巨大領先優勢,女性選民則比較喜歡賀錦麗(Kamala Harris),唯在美國的政治社會中,男性仍占有主導性的地位,簡述如下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