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律師涉洩密詐騙集團遭起訴〉、〈律師當「詐團」軍師削千萬騙全台〉、……今年5月,新聞版面上揭露著年輕律師涉嫌成為詐騙集團共犯被起訴的新聞,不僅令民眾嘩然,也大大打擊法律界的士氣。
究竟,本該保障人權、實現社會正義及維護司法尊嚴的律師,為何會選擇知法犯法?
據悉涉入這件詐騙集團案子的律師,普遍皆為不滿30歲的年輕律師,且彼此間多為同校法律系同學、學長姐與學弟妹的關係。
在實務上,刑事案件中同案被告不得聘請同事務所律師作為委任律師,必須另聘外所律師。當其中一位律師承接了某位詐騙集團被告人的案子後,透過同校人脈關係引薦其他律師加入,被介紹的律師可能抱持著「是同學跟學長在照顧我」的想法加入,食髓知味後,逐漸形成協助詐騙集團洩密、串證、洗錢的共犯結構。
據媒體報導揭露,主謀律師雖獲得月入百萬的高報酬,但處於外圍的律師,每案律師費僅新台幣35,000元,「因為案源少,接不到案子,導致他們什麼樣的案子都接,也就失去了律師該有的倫理底線了。」居安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魏千峯感嘆地說道。
但是,社經地位高、向來被視為高薪職業的律師,為何近年來會困窘到接不到案子,甚至淪落到成為詐騙集團共犯的處境?
1980年代 一開門就有業務的律師稀缺年代
讓我們先回到律師一職尚屬「稀有動物」的40年前。
當時律師高考錄取率低,考上律師等同於拿到金飯碗,完全不用怕接不到案子。
「當時律師太難考了,每年名額不到數十位,比法官還要少。」魏千峯律師回憶,1980年代律師錄取率大約在5%以下,甚至某些年度錄取率尚不足1%,幾乎不可能一次就考上,許多人皆是苦讀多年、考了數次之後,方才跨過這道狹窄的門檻成為律師。
競爭如此激烈,吸引法律人投考律師,而非名額較多的司法官誘因何在?
福匯事務所律師王惠光表示,他在1986年考上律師,當時新進律師的薪資可達到新台幣5、60,000元,相較一般公務人員的20,000出頭,幾乎是兩倍以上,不僅薪資優渥,且全台僅千位律師,「你只要有律師資格,完全不用怕沒有案源。
魏千峯律師也提到:「只要開業當律師,幾乎可以說是一開門就有業務。」且當時律師還不需要實習,很多人考取律師資格後,趁著市場熱,就直接開業當主持律師。
魏千峯律師則選擇穩紮穩打,擔任受僱律師2年後,在1992年出來開業。當時不僅律師少,懂勞工法的律師又更少,讓專精勞工法領域的他,成為了炙手可熱的律師,「我的業務很好,有時甚至一天上午或下午同法庭有7個案件要開庭,全是委任我的案件,我天天拿著4個皮箱跑台北地方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