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從文件與報告進行推測,衛星在2020至2023年所拍攝的大量影像中,也讓研究人員發現,樂山週邊地區不只拆除大量民宅,同時還架設反應爐的進水設施,而且當地還購買渦輪泵與蒸氣設備,就是想打造一座加壓反應爐。只不過,研究報告中並沒有提及或推估,中國核動力航母的建造和可能投入服役的時間表。
就是想造核動力航母
中國首艘航空母艦2012年服役,是一艘由前蘇聯改造的大型軍艦,第二艘山東艦則由中國建造,但藍圖架構還是根基於蘇聯。遼寧與山東艦有一個相同特點,都採用滑躍式起飛系統,利用甲板跑道盡頭的斜坡,協助艦載機起飛。而2022年下水、目前仍在測試階段的福建號,則是第三艘、也是首艘自主設計和建造的航空母艦,採用與美國海軍類似的電磁彈射系統。
前述提及的三艘航空母艦,都是常規動力裝置,與美國海軍和法國戴高樂號(Charles de Gaulle R91)不同,他們仍有一定的航程距離限制,必須倚賴後勤補給與定時靠岸進行燃油補充,對於艦隊和戰鬥群的軍事任務,存在非常大限制。美國海軍現役11艘航空母艦,都屬於核動力推進,而全世界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中,只有法國擁有、唯一非美軍的核動力航空母艦。戴高樂號使用的反應爐,是由該國知名核電大廠阿海琺(AREVA)研製的K15壓水式核能反應爐。
如今靠著龐大核動力航空母艦,爭霸全球海洋的美國海軍,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要回溯到1961年服役的企業號(USS Enterprise CVN-65)。這艘從動工到服役耗時3年多時間的航空母艦,美國海軍第一代及世界第一艘核子動力航空母艦,總服役時間長達51年之久,參與過越戰、古巴飛彈危機、兩伊戰爭、南斯拉夫內戰與911事件後的阿富汗戰爭。
其實早在解放軍第三艘福建號曝光後,北京高層在今年3月就確認,第四艘航母「正在打造」,但對於外界詢問,新航空母艦是否採用核動力時,此一答案至今仍未宣布。部份外媒猜測,中國很可能同時打造兩艘新航空母艦:一艘與福建號類似,使用傳統動力版本;另一艘就是採用核動力的004型。
但美國資深戰略研究員馬修(Matthew Funaiole)並不認同這個猜測,他表示,中國下一艘航母不太可能是核動力,第四艘將著重改善福建艦現有設計與系統缺失,貿然將核子反應爐放上軍艦太過冒險,且存在一定安全疑慮。
另一位資深研究員查爾斯則提到,中國在研發航空母艦上,傾向漸進式策略,未來會隨著野心增長而逐步擴大發展。「如今雖手握三艘航空母艦,但受限其常規動力,他們的部署還相對謹慎,主要留在岸邊能即刻獲取支援,但已經能在近海區域展現威懾與影響力。」
打造航空母艦並正式投入服役並不容易,基本需要數年時間,但如果真像研究報告所說,中國如能掌握戰艦核推進技術,不只可以減少航母補給需求,擁有更長航程,核動力也代表船艦不需要攜帶額外燃油,能空出更多空間儲存戰機燃料或武器,提升其作戰能力。
一旦解放軍掌握技術,並真正擁有核動力航空母艦,將賦予解放軍更大的靈活性和續航能力,能加大在第一島鏈周邊的戰略行動,包含一直被中國宣告主權的台灣。除此之外,有了核動力航空母艦後,還能讓中國的軍事行動深入太平洋許多地區,進一步挑戰原先美軍在當地的影響力,勢必將觸及華府最不願面對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