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能源多元勝過電力掌控

2024-11-19 05:40

? 人氣

台電核三廠2號機進行為期41天的大修,停機時間讓台灣進入零核電狀態。  (台電提供)

台電核三廠2號機進行為期41天的大修,停機時間讓台灣進入零核電狀態。 (台電提供)

美國總統大選揭曉,未來四年,全球政經局勢恐出現天翻地覆的劇烈動盪。可以想見,台灣將面臨各方面的嚴峻挑戰。所幸,過去幾年台灣對內積極自我強化,對外廣結善緣,都讓可能的衝擊降至最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賴政府上台後,能源始終是各界焦點,民意代表、媒體也頻頻拿「缺電」、「缺綠電」等議題放大檢討能源政策。台灣大力推動綠能多時,雖然有些基礎,也有些實績,但也確實有盤點改進及優化的必要。然而,前述的反對聲音幾乎不約而同地否定綠能政策,但論述卻又自相矛盾。

比方,擔心缺電,卻對新增電力設施計畫喊卡;批評綠電不夠,卻反對向外國購買綠電的討論;罵台電虧損,卻對漲電價有意見。但很奇妙的是,這些質疑背後似乎都有個共同的救世主——「重啟核電」。

其實,核電已不再是民進黨內神聖不可觸碰的話題;將核電視為乾淨能源也逐漸被社會接受,但前提仍是要能解決核安、選址及核廢處理。因此核電只能是選項,而非標準答案;同時,核電雖是乾淨能源,但不是綠電,對淨零碳排有幫助,但不符合RE100使用再生能源的要求。

日前立委質詢,台電外購電力高達3成,未來更將高達5成,一旦逾半數電力需向民間或國外採購,政府將喪失掌控力,要如何確保供電穩定?關心能源韌性是好事,但既然有這樣的擔憂,又對新增能源設備處處掣肘,再度凸顯批評者的邏輯不通。

近年大家都在談論「韌性」,但韌性不是全部自己來或自己擁有,而是在發生意外狀況後,還能維持最基本的運作。過去台灣的電力全都靠台電獨挑重擔,近年民間發電比重緩步增加;就管理角度看,集中經營固然有規模經濟的好處,但也要面對組織大型化必然存在的缺乏彈性現象。

根據要素稟賦理論(Factor Endowment Theory),每個國家應根據自己的自然資源優勢來生產和出口特定商品。該理論在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的競爭策略中進一步放大,認為各國或企業應該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捨棄其他非核心能力的業務,透過進出口或外包來滿足對其他商品或服務的需求。

在WTO或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環境下,這套遊戲規則或許還可以運行順暢,但隨著「全球化已死」,這種競爭策略的基礎開始動搖,取而代之的是供應鏈韌性。

凡事自己來的上下游一條龍策略,曾經發揮過強大的競爭優勢,如某些大財團或崛起的大國,但這些關起門來自給自足的組織,如今都面臨巨大的內外壓力。

組織策略不是僵固不動,必須因應內外在環境的趨勢變化而調整。以前強調「自給自足」,但在分享經濟時代,「使用」比「擁有」更重要。

回到外購電力比例增加,政府恐失去掌控力的批評。在考慮全球能源趨勢及台灣的現實條件下,我們需要平衡長期能源安全與成本控制,與其迷戀「掌控力」,不如積極發展「多元化」的電力來源,支持並鼓勵政府和企業在能源政策和技術上,採取更具創新性的措施,更能達到供電多元穩定與永續發展的目標。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