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川普上任不久後,美日就共同提出「自由且開放的印太」構想。但類似概念,其實早在2007年安倍訪問印度時便已出現,當時表述為「印太交匯之處」是「兩大洋的自由和繁榮有機地相融合的地方」;2016年8月,安倍在肯亞發表《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演說時,再度提到「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理念。對安倍來說,接近2016年的川普,是實現自己國際戰略構想的重要機會;而對2016年的川普來說,安倍的主張與遊說,則是自己作為「素人總統」,認識中國、乃至印太秩序的重要參考。
此外川普的朝鮮政策同樣有安倍的影子。雖說成效不顯,但川普任內確實嘗試緩和半島情勢,因為「短期來說朝鮮是問題,但中長期來看則是中國」。2018年6月,川普和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在新加坡舉行歷史性會晤,開始了後續一連串外交互動:2019年6月,川普、金正恩和韓國總統文在寅在朝韓非軍事區舉行簡短會談,川普更在板門店越過三八線與金正恩握手,成爲首位踏上朝鮮領土的美國時任總統。而針對2018年6月的美朝領導人會晤地點,美方原本在韓國首爾、新加坡等方案間猶疑,最後是安倍建議:如果選在朝鮮半島舉行,很容易被北韓牽著走,因此應該選在新加坡,川普這才確認拍板。
當然,川普並沒有忘記競選時的口號,也曾在會談間向安倍提到,「日本應該再多負擔一些美軍駐日經費」。對此安倍回覆,美日是「互助同盟」,自己已經變更憲法解釋、解禁集體自衛權,未來也將持續完善安保相關法案,川普因此讚許安倍「十分有勇氣」。當然從安倍始終主張「國家正常化」的立場來看,這究竟是被迫迎合美國要求、還是借力使力解禁束縛,恐怕相當耐人尋味。
無論如何,安倍與川普的互動或許稱不上友情,卻是某種特殊情境與時空下的「一拍即合」,只是促成「一拍即合」的條件,到了今日或許已相當稀薄。
「川普2.0」的日本何去何從
進入石破茂時期,美日關係的表裡已與8年前有所不同。過去幾年間,美日同盟經歷各種利益矛盾,包括貿易摩擦、軍費分攤爭議;且日本政壇自「後安倍時代」起逐漸陷入混亂,層出不窮的貪腐、政治獻金醜聞,嚴重衝擊政壇菁英的統治威信,自民黨內更是山頭消長、缺乏有力造王者,宛如進入戰國時代。
在貿易摩擦與經濟競爭上,儘管日本是美國的重要貿易夥伴,但川普對於日本的貿易順差長期不滿;防務費用分攤問題也是如此,川普曾多次批評日本在防務開支方面貢獻不夠,儘管日本近年增加了防衛預算,但川普或許猶嫌不足。當然這些結構性的問題長期存在,只是如果美日領導人彼此「說得上話」,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摩擦,甚至為國家爭取更多時間與「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