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船舶航行記錄網站MarineTraffic的數據,丹麥海軍至少三艘軍艦在11月19日連續於該國海域追逐中國籍貨船「伊鵬三號」數小時,最終截停於敘蘭島以北海域。這艘船11月15日從聖彼得堡附近的俄羅斯烏斯季-盧加港出發,原定目的地是埃及的塞得港,再下一個目的地則是俄羅斯摩爾曼斯克港;被截停前,該船顯然正在駛離波羅的海。
此前,分析人士懷疑這艘注冊在「寧波伊鵬海運有限公司」旗下的商船有著重大嫌疑:11月17日至18日,連接芬蘭與德國的C-Lion1通信海纜以及連接瑞典與立陶宛的BCS-East-West-Interlink海纜斷裂時,「伊鵬三號」恰好出現在斷裂地點,而且當時該船明顯減速並且有著詭異的航跡走向。
愛沙尼亞安全問題專家卡尼克(Erik Kannike)更是在推特上指出,寧波伊鵬海運有限公司本月剛剛買下了這條商船。
11月18日早些時候,芬蘭國資的科技公司Cinia披露,連接赫爾辛基和羅斯托克的C-Lion1海纜「因不明原因」斷裂,因此該海纜承載的部分數據業務停擺。該公司表示正在和芬蘭當局相關部門合作調查事件原因。Cinia還透露,海纜斷裂地點位於瑞典海域,而且並非往來船只密集的地區,斷裂時間也是在11月18日凌晨,所以「很有可能是因為外力作用斷裂」,具體而言可能是「拖網漁船或者船錨」。該公司還強調,暫時還沒有信息顯示系蓄意破壞。
德國防長:顯然是蓄意破壞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以及德國、瑞典、芬蘭的多家媒體報導,瑞典、德國當局已經開始調查這起「蓄意破壞案件」。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利烏斯(Boris Pistorius)在布魯塞爾參加歐盟防長會議期間對媒體表示,波羅的海兩條海纜受損「顯然是蓄意行動」,「沒人會相信海纜是不慎被船錨搞斷的。」他認為,這是針對歐洲的一起「混合作戰行動」。
在接受德廣聯採訪時,德國基爾大學海洋安全專家佩特斯(Johannes Peters)指出,近年來,海底基礎設施重要性不斷升高,也凸顯其脆弱性。「百分百的防護固然不可能,但是也必須要思考應該用怎樣的成本實現怎樣的防護。」他呼籲基礎設施運營方、行政部門、學術界應該就此問題加強交流合作。
芬蘭外長瓦爾托寧(Elina Valtonen)則強調,根據北約憲章第五條,任何針對單個成員國的攻擊都被視為對整個北約集團的攻擊,北約各國要對此采取「集體防衛」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我們暫時不知道這到底是不是混合式攻擊,也不想妄加猜測。但如果確鑿證據顯示此案系某個國家的行為,那當然就會上升到外交和防務政策層面。混合式攻擊也可以是北約行使集體自衛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