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看過這麼不尊重民族歷史的國家:《泛文與泛情》選摘(1)

2024-12-02 05:10

? 人氣

那麼這一狀況對求學到底都有什麼好處呢?必須指出,古代文學不只是一門知識,研究它也不僅僅是為了學術。它是我們民族文化遺產的組成部份,可謂傳統精神的載體之一。這個載體是一種符號表述系統,如果只是把它當作運用某種方法去解釋破譯的文本,這文本很可能就墮落為試驗方法解剖刀的死肉。談詩詞者常提到境界的問題,那境界不只顯現於文本,它還涉及到接受者的心境及其身外之境。中國今日的城市,在某些方面的後現代化恐怕已甚於西方,而生活在美國的校園及其郊外居住區,就我的感覺而言,確實有不少類似前現代中國的地方。恍惚中走過與古為鄰的蹊徑,對比起故國今日紅塵萬丈的都市,這異域的草木煙雲反而有助於我加深對古人及古籍的體認。應該允許古代文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學的研究有一個更寬泛的活動領域,潛沉涵養式的領會也可視為論文書寫的補充形式。我來美後寫了不少散文隨筆,我以為其中也記錄了我學習古人詩文的心得,我把這些文字也當作一種觸摸文心的試驗。這一次移居真可謂如往而復,此身是拉遠了,此心卻感而遂通了。失之於東隅的東西庶幾於桑榆得之,求遠走而得遠見,又何憾焉。我起初也發出過漂泊、放逐的感歎,隨後穩定下來,至今已認同了身外的環境。

當然,這其間也有一個省思和糾正的過程。我們都是在大批判的氛圍內長大的,從事古代文學研究的人,誰的腦子裏沒刻下那「批判地繼承」之類的教導。自打五四以來,讀書人多被灌輸得對自己的歷史普遍懷有怨詛情緒,而接受西方的東西時,又往往懷有借用某種利器來除掉自身宿疾的用心。然而國體和民體一如身體,急於除病而不惜使用虎狼藥的結果總是大傷元氣的。現在的事實越來越明顯地讓我們看到,中國的富強不可能只靠走現代化的道路及體制改革來實現,還需要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培植、調養、復原我們的國體和民體在近百年來被斵喪的元氣。人文學科生產不出立即賺錢的東西,它僅提供有益的認識價值。比如拿古代文學研究來說,當事者就有責任做澄清文化是非的工作,幫助普通人把扭曲了的歷史觀念糾正過來。不對比就看不出反差,我也常留心我周圍的情況,我從未看到像中國社會上那種不尊重自己民族的歷史,國民們動輒妄自菲薄的現象。這倒不是說這裏的人在給自己的過去大唱頌歌,而是說在這塊土地上,由於傳統與現代之間沒發生過人為製造的斷裂,日常生活中便易於源源不斷地推陳出新,現代化的進程中仍然伴隨著維繫傳統的親切情懷。就拿那些白人漢學家來說,對於他們所研究的中國古代文化,也總是懷著學術的敬意進入,因為沒有先入為主的批判教唆,處處都舒展出了耐心求知、嘗試理解和彼此溝通的願望。對我影響最大的要算來美後結識的幾位華人朋友,他們均來自港台,顯然是沒接受過洗腦的緣故,言談話語中時時以對立的立場引起了我對自己的省察。關於這一點,在以下的話題中我會再作深入的探討,現在我可以這樣總結說:我在古代文學的研究上一直處於業餘狀態,人是在學院內工作,但與學院派有一定的距離。從中國來到美國,我的變化與我當初所期待的(也可能是朋友們所想像的)略有不同,我精神上最大的受益倒不是學了新理論新方法獲得技術的長進,而是環境心境的變化使我對過去的治學有了省思,進而對古代文學研究的意義有了新的想法。

《泛文與泛情》立體書封。(允晨出版)
《泛文與泛情》立體書封。(允晨出版)

*本文選自旅美作家康正果新著《泛文與泛情》(允晨出版)中「關於古典文學的談話─答曹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