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自傳下冊將於明(29)日上市,他在書中回憶2007年拒絕「投資教父」宋學仁關於「管理層收購」(Management Buyout)的建議,如今看來是個正確的決定,即便台積電曾經燒光所有現金,甚至還要舉債度日,之後卻也迎來連續多年的快速成長,如果當年接受「管理層收購」,就不可能會有這種獲利成績。
1988年,也就是台積電在台灣成立的第2年,美國發生了金融史上首見的「管理層收購」 案。一個大規模上市公司雷諾納貝斯克(RJR Nabisco) 的CEO,為了要炒高公司的股價,並且增加自己的持股比例,與一「金融機構」結盟,企圖以高於當時市價的價錢,收購所有市面上該公司的股票,而且仍由自己經營。
結果,公司股價確實炒高了,但收購者不是該CEO結盟的金融機構,而是另一家「私募基金」,CEO反倒失去了他的職位,這就是《門口的野蠻人:RJR Nabisco的陷落》敘述的故事。
張忠謀表示,雖然這樁「管理層收購」案並沒成功,但此後不少這類案子都成功了,但他沒有想到的是,「管理層收購」的可能性,竟然也會落在台積電頭上。
2006年是台積電破紀錄的一年,營收將近百億美元,營業淨利近40億美元,當時市值(每股股價乘以股票總數)已經超過500億美元。
時任CEO蔡力行從頭反對
他回憶,2007年2月2日,高盛集團合夥人宋學仁來訪,建議高盛銀行結合別的金融機構,再加上向其他銀行的貸款,便可與台積電管理階層結盟做「管理層收購」。
宋學仁當時提議,總共出資700億美元,收購市面上所有台積電股票,但管理層已擁有的股票除外。這700億美元的資金大約一半來自貸款。對於管理層的好處是,藉由貸款的槓桿作用,可以增加持股比例。
此外,貸款利息(當時約為8%)可以用不發股利省下來的現金支付,公司的資本支出、員工紅利等都可以不變。
聽了宋學仁的說辭後,張忠謀答應考慮。一星期後,他按照原定行程赴舊金山演講,順便去了紐約一趟。專管此類購併投資案的高盛資深合夥人康奈爾(Henry Cornell)及他的副手弗里曼(Rich Friedman)也是一位資深合夥人,來到張忠謀紐約家中討論此案,他們的言辭與宋學仁大致符合,但對此案是否能夠做成,似乎相對保留。
張忠謀說,在這將近一個月的美歐旅程中,他有空閒時常在想這樁「管理層收購」案,返台之際已對此案有了定見,但仍請台積電財務處長做數字分析,並與CEO蔡力行有過數次討論,蔡力行從2月知悉此案時就表示反對,張忠謀3月返台後他仍繼續反對,最後他們決定拒絕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