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當歷史轉彎時─梅克爾與葛林斯潘

2024-12-04 06:20

? 人氣

但換個角度看又未必如此。務實的看,大部份政策只要、也只能解決現有問題,頂多保個10多年不出問題就不錯了,要有一個政策、作為「可保百年身」,就如一家企業要能「基業長青」、維持百年耀眼一樣困難(想想近日的英特爾吧!)。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例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屆政府,在訂定各種福利、年金政策時,可以預見到數十年後的社會變化,例如低生育率、少子化、高齡化…..。當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於 1889 年訂全球首件老年社會保險方案時,訂出的年齡是70歲,18年後德國又降為65歲並成為「全球標準」,當時的平均壽命不到50歲,這個退休標準完全沒有財務破產之虞,因為能領到者幾稀。沒有人可預見人類的平均壽命能增加到80歲左右,從而引發年金財務危機。

官員要為卸任後的事負責嗎?

因此,從這個觀點看,如梅克爾、葛老等在其任內交出漂亮成績單,就值得肯定了,之後的「帳」不宜更不該都算在他們頭上。

那一種看法對,實在不易論斷,但可以再深入看細節再件評斷。以葛老而言,如果其繼續在任,或有可能及早查覺次貸風險並因應從而避免這場金融海嘯;事實上,海嘯發生前全球央行、大銀行高層幾乎毫無知覺,才會讓金融風暴來得如此措手不及又嚴重,葛老在,會不會不一樣?

至於梅克爾任內深化與俄的友誼與合作,其實,也沒啥錯,因為那個年代,所有歐洲國家都如此,歐美甚至把俄拉進「G8集團」;加重對俄能源依賴一事,與其怪梅克爾、不如說是地緣與結構的必然。梅克爾上任時德國進口天然氣對俄依賴原本就已超過40%,之後逐步增加到55%。而不能否認的是:來自俄羅斯的廉價能源有助德國製造業生產與出口,這些都是德國經濟的支柱,讓德國經濟享受了十多年的好光景。

這個結構在俄烏戰爭後改變。德國追隨美國對俄制裁、逐步減少並終而棄用俄國能源,這導致製造業生產成本增加,而此時德國已經愚蠢的廢核(算是梅克爾的錯誤政策),再加上其它不利因素(保護主義興起、中國崛起等),德國出口受挫進而帶衰經濟,過去的成功方程式沒了。

歷史轉彎評價就改變

如果梅克爾仍在任,結果是否會有一點不一樣?她是否不會蠢到把美國的地緣政治利益當德國的利益,而無止境的追隨美國的制裁、從而為德國產業留下一口氣?甚至她是否能如2010年時一樣,先擋下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期待而避免戰爭?她在自傳中不無為已辯駁時就提到,如果不是她阻擋烏要加入北約一事(2008年時),戰爭可能早就爆發。

碰到歷史轉彎,讓梅克爾、葛老的評價由正轉負,未來是否能迎來再一次的轉彎,讓評價由負翻正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