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當今以市場經濟為主的競爭環境下,推動善經濟,何日生透過慈濟的經驗呼應「共善的循環」,他回憶台北慈濟醫院興建時,工人想抽菸,志工就遞來水果,吃一吃就忘了抽菸;想喝酒,志工就遞來酸梅汁,喝一喝就忘了喝酒;吃素便當不方便,沒地方洗手,志工設計流理台,雙手奉上熱毛巾說感恩菩薩,最後99%的工人達到不菸不酒不檳榔。「從愛的方法達到愛的結果,以善至善。」
韋傑夫則認為善經濟極具力量,並深信人性本善是最重要的前提,而如果人性本善,那麼問題是出在市場經濟嗎?他認為「市場經濟並沒有問題,是因為外在因素而扭曲了市場經濟,因此重點是『如何引導』市場經濟。」中小企業的老闆對其所處的社區,一定會有所回饋,不會只考慮到自己股東的短期利益,他回憶父親的忠告,「不可能在自己的餐桌上倒垃圾」,但是問題在於「企業長大了,減少了與客戶直接互動的機會,轉而是在意KPI的獎勵機制、財務的目標。」
陳樹衡呼應,對於資本主義以善為出發重要,不論是西方的洛克斐勒或者是東方的稻盛和夫,都是強調「以人為本」,因此市場經濟並非為惡,而是在於人心。
施崇棠則回應「擁抱現實」的重要。他提出上人強調的是大愛,但企業需要的是「嚴格的愛」,從原則變成紀律,從紀律變成習慣,才能有鞏固利他文化,達成善經濟。3位與會者也共識,經濟不僅止於慈善,而是一切的商業活動都應具備利他的動機,以及為社會創造出良善結果的經濟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