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何無法成為「下一個中國」?德語媒體:印度經濟這項發展瓶頸,必須向東亞國家取經

2024-12-22 11:14

? 人氣

2019年8月26日,時任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法國舉行的G7峰會期間舉行雙邊會議。(美聯社)

2019年8月26日,時任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法國舉行的G7峰會期間舉行雙邊會議。(美聯社)

《新蘇黎世報》16日刊出〈印度會是新中國嗎?如此主張者並未看清現實一文,該報記者Erika Burri指出,雖然印度總理莫迪2014年一上台就喊出「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 ,但10年過去,這句口號依舊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新蘇黎世報》稱,中國在尖端技術以及軍事領域確實快速崛起,加上國家大力補貼本國廠商與出口商品,歐美國家對此心存忌憚,在發動貿易戰之餘更試圖脫鉤供應鏈,甚至越來越多的西方企業加速撤離中國,中國經濟也浮現種種困境。與此相對,印度市場日益重要、印度人口結構也比中國年輕的多(半數人口不到30歲);除了印度的超級富豪讓人印象深刻,年收入超過四萬歐元的印度家庭已經達到1億大關;此外,印度科技業的實力也日益發展,科技業人才在西方也非常搶手—問題是即便如此,印度依舊無法再現中國的經濟奇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印度的經濟成長率大部分維持在7%左右(新冠疫情期間除外),作為新的人口第一大國,印度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卻只有16%,而經濟遭遇困境的中國佔比則高達34%。根據國際貨幣基金預測,印度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佔比今後5年也只會增加到18%。《新蘇黎世報》認為關鍵在於,印度並未突破中國快速崛起之前的一系列難題,正如印度經濟史家亞朔卡·莫迪(Ashoka Mody)所指出的,從18世紀後期的工業革命以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在不對教育、健康以及城市基礎設施進行投資的前提下,成為經濟強國、實現廣泛的富裕。

印度經濟即便高速發展,但過去幾十年卻一直拖延對教育、基礎建設領域的投資,只是嘗試以最低成本取得進步。因此印度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金融和建築業,資訊科技與相關服務對國民生產總值貢獻7%左右,這雖然是一個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製造業與出口型工業方面卻乏善可陳,但後者才是能多數印度人提供就業機會的行業。

德國的巴登-符騰堡州銀行(LBBW)也在〈印度不是新中國〉(Indien ist nicht das neue China)一文指出,印度的經濟成長數字如今比中國還高,印度龐大的年輕人口更是新德里的王牌,但在保護主義和地緣競爭的逆風之下,中國的經濟規模仍是印度的5倍之多。LBBW認為,印度發展的最大限制在於教育水準,目前仍有高達四分之一的印度人還是文盲、三分之一的人口接受過高等教育、僅將GDP的0.6%用於研發。人力資本薄弱,讓印度將無法以中國的速度攀登技術階梯。唯有當印度實現了許多東亞國家在上個世紀實現的教育革命,印度教的吉祥天女(Lakshmi)才會對印度次大陸露出微笑。

喜歡這篇文章嗎?

國際中心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