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向美國採購的「地表最強戰車」M1A2T首批38輛終於運抵台灣,延遲兩年交付除了新冠疫情的影響、烏克蘭與中東戰事爭搶資源,也暴露了美國國防工業的產能不足問題。不過M1A2T在台海戰爭中到底有多大用處?川普上台後又會不會積極防禦台灣?最近都成為華府智庫學者的熱議話題。
美國國務院早在2019年7月就宣布了出售台灣108輛M1A2艾布蘭主力戰車的消息,讓我國陸軍的美製M60A3與國造CM11終於「後繼有人」。根據國防部公開預算揭露的資訊,將分三批(38輛、42輛、28輛)運抵台灣,不過即便再過兩年M1A2全部到位,108輛仍不足以全部汰換台灣的老舊主力戰車。
對於首批M1A2T(後綴的T代表for Taiwan)美製戰車抵台,中共官媒《環球時報》英文版批評「對於島嶼作戰而言過於笨重,只會輕易成為無人機和攻擊直升機的目標」。
中國軍事專家魏東旭指出,M1A2重量超過60噸,對於機動性和實際部署都造成很大限制,面對裝備大量反戰車飛彈的攻擊直升機也居於劣勢,烏克蘭戰場上的M1A1就是最好的例子;《航空知識》雜誌總編輯王亞男則認為,無人機對戰車的生存能力構成嚴峻挑戰。
不過華府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的國防分析師葛梅茲(Eric Gomez)認為,M1A2戰車在台灣扮演的角色會是「灘頭摧毀者」,若部署到灘頭將對入侵的解放軍造成沉重打擊。因為首先登陸台灣的兩棲攻擊旅可能會有輕型兩棲裝甲車協助攻擊,但不會得到主力戰車的支援,此時正是M1A2發揮實力、重擊入侵共軍的關鍵時刻。台軍的M1A2T將負責保衛登陸點,依靠強大的火力和裝甲來抵抗登陸敵軍。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亨澤克(Michael Hunzeker)則對自由亞洲電台表示,雖然M1A2的戰力確實不容小覷,但這款武器重量與體積使其更適合開闊地形。
亨澤克說,台灣是一個多山的島嶼、平地則高度都市化,因此M1的行駛範圍受到很大限制,這讓M1的機動性和速度等優勢難以發揮。此外,戰車需要大量後勤支援,這對地形開闊的烏克蘭來說不是太大的問題,但台灣面積相對較小、較難分散其後勤設施,戰時更容易遭受中國攻擊,台灣只能嘗試加固這些設施。
《華爾街日報》指出,雖然北京不斷抗議美國對台灣的軍事支援,但事實證明,有效阻止美國先進武器落入台灣手中的並非來自中國的抱怨,而是美國的供應瓶頸。葛梅茲也分析,尚未交付台灣的武器系統今年已超過200億美元,在M1A2T抵台之後,可望降到200億美元以下,著川普準備重返白宮,美國積欠台灣的軍備可能也會加速交付,包括剩餘的M1A2T戰車、以及F-16V等重要軍武都可望在2026年之前到貨。
五角大廈發言人Pete Nguyen強調,台灣的訂單跟需求將盡可能被優先處理,他也解釋交付遲延的問題並非台灣獨有,而是這個時代的全球性挑戰。不過「川普2.0」上台也帶來新的問題,他所挑選的對中鷹派團隊看來對台灣有利,但川普本人對台灣的態度並不明朗。
葛梅茲直言,「台灣究竟是在購買政治善意,還是在購買可以快速交付的有效戰力」可能是台美關係的重要問題。蘭德公司的國防分析斯葛羅斯曼(Derek Grossman)則說,台灣確實是在購買高價軍備,有人可能會質疑這些武器的效用,不過我認為他們用自己的錢做出了明智的決定。
值得注意的是,拜登去年1月宣布向烏克蘭提供31輛M1艾布蘭主力戰車時,時任北約秘書長史托騰伯格曾經強調「對基輔提供新武器固然重要,但重點是還要為其提供彈藥」。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也指出,假設烏克蘭一個月發射14萬3千發砲彈,相對於每天約4,800發,而美國的產量每個月只有3,250發,「這可能會成為一場危機」。以美國對烏克蘭提供的1百多萬枚155毫米火砲砲彈來說,美國目前的「年生產量」僅為9萬3千枚,這意味著美國根本無力恢復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