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MeToo運動喚醒了社會對性騷擾的關注,但另一個職場中的幽靈——職場霸凌,卻始終徘徊在法律的灰色地帶。當我們引頸期盼一場職場霸凌革命時,現實的高牆卻讓每個受害者噤若寒蟩。
法律真空:受害者的無聲困境
為什麼職場霸凌受害者不能挺身而出?答案殘酷而簡單:因為法律的真空地帶,讓每個想發聲的人都在絕境中掙扎。
許多科技大廠打著「營業秘密」的旗號,禁止員工攜帶錄音設備進入辦公室。這看似合理的規定,實則剝奪了員工蒐證的可能性,讓霸凌行為永遠躲在密閉空間的陰影下。
巨獸的遊戲:不對等的戰爭
一般霸凌案件的對手是個人,而職場霸凌的受害者卻要面對整個企業機器。想像一下,當一個基層員工要對抗擁有龐大法務團隊的企業,這場戰爭的天秤從一開始就已經傾斜。
企業只需要提出一紙「商譽受損」的訴訟,動輒數百萬的求償金額就足以讓受害者喘不過氣。頻繁的開庭日期會影響工作,最終可能失去工作,陷入更深的生存危機。
生命的代價只是循環的悲劇?
更令人心痛的是,職場霸凌議題總要等到有人用生命控訴,才會激起短暫的社會關注。但浪潮退去後,一切又歸於平靜,彷彿什麼都沒發生過。這樣的循環,到底要重複多少次?
立法保護受害者和吹哨者刻不容緩
現在,是時候正視這個問題了。我們需要:
第一,建立完善的職場霸凌防治法,保障勞工蒐證的權利、設立絕對安全的舉報機制。 勞工與公司、主管、人資會談關於個人職涯時,必須有權要求攜帶錄音錄影設備。
第二,制定吹哨者保護法,確保檢舉者的工作權與人身安全,並且保障不能被公司濫訴騷擾。
第三,成立專責調查單位,避免企業球員兼裁判。
職場霸凌,人權的缺口
沒有人應該在追求生計時,賠上尊嚴與性命。當我們在自喜於台灣人權觀念逐漸進步時,是否也該思考:為什麼職場霸凌的受害者,依然要在暗夜中獨自哭泣?